作曲家朱南溪歌舞声乐精品《丰收歌》艺术赏析

时间:2022-09-27 12:11:47

作曲家朱南溪歌舞声乐精品《丰收歌》艺术赏析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上世纪60年代著名作曲家朱南溪创作的歌舞声乐作品《丰收歌》进行文本分析,从歌词、旋律等方面加以阐述,从而更好的诠释该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真正魅力所在,提高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朱南溪; 丰收歌;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36-001

朱南溪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著名的中国作曲家,50多年来在音乐创作上辛勤耕耘,创作了大量的歌曲、舞曲、乐曲作品,代表作歌舞音乐作品《丰收歌》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典作品,荣获金像奖,歌舞音乐《丰收歌》在上世纪60年代更是脍炙人口,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堪称的时代精品。接下来笔者将从歌词、旋律等方面分析该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丰收歌》创作背景与体裁特色

作为采用音乐艺术形象创作的体裁之一的“歌舞性音乐”,《丰收歌》的创作更是以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引导观众快速进入歌唱语言所表现的具体情境中,使观众通过听觉、视觉的感观感受,获得极大的艺术魅力的享受。1963年,朱南溪用了5天的时间,创作了女声独唱和合唱的歌舞性音乐作品《丰收歌》,随后在1964年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得优秀奖。很快拍成电影,立刻风靡全国,流传中外,《东方红》大型歌舞也选用了《丰收歌》。

《丰收歌》从体裁上来说,是属于“叙事歌曲”的范畴,曲调具有叙事性,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样侃侃而谈,曲式风格多样,作品“以江南水乡的劳动妇女收割稻谷为背景,通过割、挑、打、扬等细节,表现农村妇女勤劳奋发的美德与热情豪爽的性格,反映出一派喜获丰收的愉悦的情景”。叙事性音乐作品的显著特点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而在这首音乐作品中,人物就是“收割稻田的妇女”,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表现她们喜悦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劳动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所以, 《丰收歌》更侧重叙事,在叙事中表达情意,在叙事中进行表演,从而使作品显得比一般抒情性作品更长一些,更大一些,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二、声乐语言的“词韵”特色

《丰收歌》声乐语言的突出表现就是它的歌词韵律特征。

“用韵”是歌词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与歌词的思想内容密不可分。“句句押韵”和“不断转韵”在《丰收歌》得到很好的体现。如歌词“太阳一出红满天,红光铺满丰收田,丰收田。哎哟哎哟哎哟,金黄稻穗沉甸甸,盖满大地照亮天,照亮天。

姐妹挥手舞银镰,棵棵稻穗把头点,把头点,尝尝稻米甜又香,稻米醉人乐心间,乐心间。

盖满大地照亮天,堆起粮食赛金山。堆起粮食赛金山,姑娘越干越喜欢越喜欢。

我们从歌词中看出,“天”、“田”、“甸”、“镰”、“点”、“间”、“山”、“欢”,这样“句句押韵”和“不断的转韵”的特色准确的表达出人物心态的情绪比较急促,传达了紧张迫切情绪与情感的描写,从而更加体现了与歌词内容紧密的联系一起。

三、“词情曲情”结合塑造艺术形象

歌曲旋律的构成,可以说是音高与节奏组成的乐音上行或下行的连续级进。杨荫柳先生对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持有这样的观点:“语言的音调与歌唱的音调有着内在的联系。”《丰收歌》整体的情绪从歌词中完全可以看出“愉快与欢乐”的语调。这种语调的歌词必然是运用大跳的音程的旋律,才能表现这种情感的变化。如歌曲开头音高和节奏的巧妙运用,《丰收歌》的调号是A调。通过固定调的音区我们可以看出开始领唱者通过小字二组高音mi的对应歌词”哟“跨度到小字一组的mi对应歌词“啦”,这完全是一个八度的运用,这种旋律的起伏完全跟歌词的韵律语调结合的非常贴切,又如劳动场面的拉开,欢快而又强烈的节奏感很强的“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运用,以及连续“十六分音符”的紧密运用加上速度,此时变化为“较快”将歌词“姐妹挥手午银镰”热闹的场面生动的表现出来。再次,旋律发展“抑扬顿挫”的特点。“顿挫”是指声音的停顿和转折。声音从抑到扬,和从扬到抑,都通过旋律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出来。如歌曲中第三句歌词:“哎呦,哎呦,哎呦”在中音区连续反复的创作,体现歌词中劳动妇女挥汗的场面,突出了旋律的“抑”,紧接着看着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时候,当再次出现:“哎哟,哎呦,哎呦”歌词的时候,曲作者将节奏拉宽,高音区连续切分节奏的运用,将妇女们喜悦丰收的割麦的情绪“扬”了起来,突出了旋律发展的“扬”。从以上看出,朱南溪在运用旋律层次的安排塑造出了鲜明的妇女们喜悦”的丰收歌的艺术形象。

四、和声、合唱声部织体的特色运用

和声语言的运用,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具有很强艺术表现力的一个要素,把握了和声语言,就基本把握了歌曲的风格与特点。作品《丰收歌》是一首领唱加合唱二声部的作品,为了使作品更加有戏剧性的力量,作曲家在作品的高潮处加入合唱的两声部,从而使作品的戏剧性力量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打麦,休憩,收场等等运用合唱声部的出现,造成情绪的转换、变化和强烈的对比,从而在观众心中唤起某种具有戏剧性意味的体验。所谓“戏剧性的表现”就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丰收歌》通过“合唱性的戏剧性”的推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塑造了丰满的艺术形象。具体可见在作品演唱的高潮处的平行四度,二度织体中,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衬词的运用起到了互相呼应,补充,达到音响非常丰富,同时又具有民族韵味的特征,可以看出作曲家朱南溪丰富的创作经验。

综上所述,歌舞声乐作品《丰收歌》在上世纪60年代带来的反响是巨大的,给当时中国人民在特定生活中吹来一缕清风,吹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吹到了田野,给中国的农民百姓在刚刚结束的自然灾害后带来丰收后的喜悦,符合时代的潮流,反映百姓生活的真实面貌,不愧为民族音乐史上的时代精品力作!

参考文献:

[1]邹长海编著.《声乐艺术语言学》[M]第1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中国广播出版社编著.《朱南溪歌曲选》[M]第1版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 1993

[3]王大燕著.《艺术歌曲概论》[M]第1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上一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评 下一篇:走出文言教学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