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家长社会交际能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27 11:53:48

川东北地区家长社会交际能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摘 要】目的:分析川东北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探究家长社会交际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川东北地区五所中学的1000名在校生及其家长,进行相关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ental Health Inventory>和自制家长文化素质调查问卷。结果:调查样本中的大多数中学生都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样本的中学生中12岁到13岁之间的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年龄段;家长的社会交际能力与中学生的多个心理健康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川东北地区家长的社会交际能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性。家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家长应注意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言行举止,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

【关键词】川东北地区;家长;社会交际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

家长自身的素质是制约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福禄贝尔指出:“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充分说明了家长素质在家庭教育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家长的社会交际能力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显得稀缺而又重要。家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给孩子呈现的为人处世之道、处理事务的态度等都影响着孩子后来待人接物、经世处事的方式,以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心理健康的形成。

一、被试

针对此课题选取的调查对象是川东北地区的在校中学生及其家长。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川东北地区五所中学的1000名在校生及其家长,其中包括三个乡镇中学,两个城镇中学,学生年龄从11到20岁不等。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ental Health Inventory of Middle-School》Students } MMHI-60,该量表由王极盛教授于1997年编制。它由60个项目组成,分为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项目组成。这十个分量表分别是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和心理不平衡性。总量表反映总的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按5点记分,1 }- 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问卷选取其中40题。总量表与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所反映受试者心理健康的问题越大。家长的文化素质调查研究采用自制家长文化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包括社会交际,文化水平,家庭教养方式,文学认知,价值观等五个维度。

三、统计方法: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

(一)研究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75份,有效率为77.50%。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调查川东北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一(见表1)

2. 调查川东北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二(见表2)

3. 川东北地区家长社会交际能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二)分析与讨论

在川东北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口学分布特征的分析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样本中的大多数中学生都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如表1所示);样本中没有中学生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样本的中学生中12岁到13岁之间的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均反应大多学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样本中没有学生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如表2所示)。12岁到13岁之间的青少年刚从小学升至初中,相对于小学课业的轻松,初中里学习负担会显得更为繁重些,再就是环境的改变和此年龄段学生在生理上开始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等因素,都可能是造成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更为严峻些的原因或是诱因。

家长的社会交际能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评分、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呈显著正相关。学生自出生后生活时间最长的外环境是家庭,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行为认知的首要模板,家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给孩子呈现的为人处世之道、处理事务的态度等都影响着孩子后来待人接物、经世处事的方式,以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心理健康的形成。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显著的特殊性,家长应重视处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在与中学生日常的相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避免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针对中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家长应积极采取措施,及早纠正。

参考文献

[1] 谢芳.高一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 汪四美.辽宁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其家长及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学位论文,

[3] 张敬平,董美华,冯一星,杨建文,孔庆兰.江苏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4(4).

[4] 苏亚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06.

上一篇:培养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 下一篇:国外小班化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