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研讨与实践

时间:2022-09-27 11:50:53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研讨与实践

摘要:“三集五大”建设是转变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是“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重点。盘锦供电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网公司、辽宁省公司工作部署,坚持不懈推动管理创新,按照扁平化、专业化要求,超前研究和实践,以调度专业与集控专业合并的“调控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正式运行,初步实现电网运行集约化管理。以调控一体化实施前后进行效果分析为出发点,通过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调整,阐述调控一体化运行的电网运行集约化管理带来的全新变化。

关键词:调度;调控一体化;三集五大

作者简介:孙英楷(1972-),男,辽宁盘锦人,辽宁盘锦供电公司调度中心,副主任。(辽宁盘锦12401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138-02

盘锦供电公司于2009年6月率先完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成立了集控中心,实现了对公司直属25座变电站的集中监控,全面实现无人值守。为了进一步提高调度监控管理水平,公司对现有电网调度和设备运行集控功能实施集约融合、统一管理。2010年12月6日,在省公司领导及生产技术部、调度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盘锦供电公司调度专业与集控专业合并的“调控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正式运行。

一、调度、集控分离运行模式下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1.运行现状

调度负责盘锦电网6座220kV变电站、原供电所属22座66kV变电站(其中变电塔3座)、农电所属28座66kV变电站和用户所属31座66kV变电站的直接指挥,负责用户所属39座66kV变电站的间接指挥。负责公司所属81条66kV线路、155条10kV线路以及用户所属16条66kV线路的直接指挥,负责用户所属36条66kV线路的间接指挥。

集控中心负责公司6座220kV变电站、19座66kV变电站统一监控,受地调统一指挥。

调度室、集控中心均由调度中心统一管理。兴隆台集控中心座落在兴隆台220kV变电站内,距调度大楼7公里。现集控中心有监控值班人员12人,监控系统终端机6台,调度室有值班人员8人,调度员机4台(其中CC2000系统终端2台,监控系统终端2台)。

2.业务流程

(1)检修计划:调度中心下达检修计划分别传真至相关单位。

(2)调度令:对于公司所属变电站逐项令和综合令的预令以传真形式发至集控中心,集控中心转发至相关操作队。

(3)现场操作和事故处理:由操作队在现场直接与调度联系操作。

(4)信息监控处理:集控中心对变电站上传的异常和故障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并汇报调度,调度通知相关人员处理。

(5)集控中心操作范围:集控中心只负责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开关拉合等单一操作。

(6)无功电压监控:集控中心负责所监控变电站的无功电压监视和电容器投切,主变分接开关的调整需联系调度进行。

3.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程序繁琐,环节较多,易出现误传达、误汇报。由于调度的操作预令和操作票由集控中心转发,存在错项、漏项等隐患。而变电站现场操作由操作队完成,操作结束后由操作队同时向调度和集控中心汇报,增加操作队工作量,一旦向集控中心汇报不及时,将造成集控中心不能有效掌握现场设备运行状态。

(2)集控中心人员少、业务能力不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电网要求。盘锦电网发展到如今,无论综合自动化信息、还是微机保护动作记录都需要有精湛业务能力的值班人员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而集控中心大多由原66kV变电站的值班人员组成,虽经培训,但业务提升较慢。随着农网上划,还将有大量66kV变电站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后,划归集控中心监控,对集控中心人员的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不利于人员、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调度和集控中心可同时对系统信息进行监控,但按工作程序,只有在得到集控中心的汇报后,调度才能进行相应的处置。为保障系统安全运行,在监控系统报警后,调度也要查看异常和故障信息,以确认集控中心的汇报准确性。调度、集控中心重复配置自动化设备,升级、维护繁琐,给调度自动化主站维护带来不便,增加了人员投入。

(4)系统故障时,增加处理时间。系统发生故障时,集控中心3人值班,只能一次进行1项操作,同时还要监控其他故障及异常信号。监控结果既要通知操作队进行现场设备检查处理,又要向调度汇报故障情况和处理结果,延长了故障处理及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方式的时间,对准确快速处理故障和异常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创新思维,充分准备,构建“调控一体化”管理构架

公司以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可靠性为原则,综合考虑业务流程和运行操作的实际需要,立足长远,创新思维,在充分调研并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开展调控合并值班,将新组建的兴隆台集控中心划归调度管理,初见调控合一模式。

1.成立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了调控协作的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订了《调控一体化实施方案》和《调控一体化试运行方案》,修订了调控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完善了相关业务流程,提前明确分工,有条不紊的开展数据库录入、图表绘制、通道调试等各项工作。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改造了调度室,增加自动化系统、生产系统、视频系统等设备,扩充调度值班座席和生活服务设施,满足8人值班需要,升级相关信息网络通道,提高调度室至各机房的通信速度,提升自动化系统运行可靠性。

3.规范调控班班组设置

调控班设班长、副班长和技术员各1人,值班实行4值2倒的轮值方式,每值5人,其中总值长1人,一值2人,二值2人,副班长和技术员参与白班值班。一值值班人员主要负责调度业务,二值值班人员主要负责监控业务。调控班总值长负责全面工作,总值长和一值人员有权同省调进行调度业务联系,接受相关指令。出现多组操作时,二值人员可在一值人员监护下分别进行。

三、整合业务,深度融合,“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持续完善

从2009年6月初步搭建调控合一管理模式,到2010年12月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正式运行,一年多以来,调控一体化工作得到省公司领导及生产技术部、调度中心等部门的高度重视,深入调研,亲临指导,提出建设性意见。公司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优化业务流程,理顺层级关系,提升能力素质,管理模式日趋成熟。

1.调整调度业务范围

将变电设备监控业务纳入调度。调度在保证原有地区电网实时调度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变电设备实时监视与远程控制等职责。

2.调整调度控制方式

部分原先需要通过运行单位现场执行的操作转由调度直接遥控,省调直接与变电站发生调度联系转为部分与地调联系,地区调度承担上级调度指令执行与转发等职能。

3.调整核心业务流程

(1)规范上级调度操作执行流程。由省调直接通过变电站或者集控中心执行改为部分(预令)通过地调执行。

(2)规范监控信息异常处理流程。将原来的现场监控发现设备异常信息,并由现场主导处理设备异常缺陷的形式,转变为调度监控发现设备异常信息,并由调度监督现场设备异常缺陷处理的形式,增加了调度对设备异常缺陷处理的监督环节,有利用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3)规范事故处理工作流程。将原来的现场汇报事故情况后由调度决策,对现场下达事故处理指令,现场执行完毕并回复的形式,转变为各级调度自行依据事故监控信息及时判断事故、立即决策,并直接远方遥控操作进行事故处理的形式。减少了事故处理过程中现场汇报情况、事故处理指令接收及回复的环节,事故处理效率明显提升。

(4)规范运行方式流程。由运行人员到现场,然后调度向现场发调度指令,现场执行完毕并回复的形式,现转变为调度在保证一、二次设备可控的情况下,直接远方控制操作进行运行方式调整。减少了运行人员的往返及调度指令的接收与回复的环节,减少了操作时间,电网的风险指数得以降低,生产效率得以提升。

(5)规范紧急情况负荷控制流程。紧急情况需要进行负荷控制时,将原来的由调度向集控中心调度指令,集控中心执行完毕并回复的形式,转变为直接远方控制操作进行调整负荷,减少了调度指令的传送等环节,有效控制电网风险。

4.调整调度工作职责

(1)明确安全责任。调度负责电网安全运行,生产单位对设备的管理职责不变,负责输变电设备安全,及时核实并负责监控信息反映的设备异常缺陷报缺和消缺。

(2)明确设备操作责任。调度负责开关的远方单一操作,生产单位负责按调度指令实施现场操作。

(3)明确信息监控责任。制定信息规范工作计划,按照专业管理职责,明确信息规范与分层的职责划分和业务流程。将监控信息分为事故、异常、越限、变位、告知等五类信息。明确调度负责事故、异常、越限、变位信息的实时监视,告知类信息由变电站运行单位负责定期巡视并分析处理,调控人员将其作为事后查询、辅助决策手段。深入细化信息规范分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做好信息的归并工作,制定各电压等级典型信息规范。

5.完善制度和理顺流程

针对运行组织结构和调度功能调整的变化情况,对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标准”,统一制定调度内部、上下级调度间及相关业务部门间主要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以适应运行管理新模式。对调度运行、变电运行有关的规程规章、标准制度、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修订、补充和完善,统筹协调调度部门与设备运行维护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确保新机制的高效运转。

6.强化人员培训

在由传统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向调控一体化模式转变的初期,克服没有先例可循等困难,针对不同的员工需求,由专业工程师编制培训计划,消除短板,建立适应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培训体系。完善基础资料储备,有效规避运行风险;编制调度标准术语规范手册、自动化信息处理标准手册、巡视标准卡,规范调控人员行为;执行运行方式会商制度,提出风险等级预警报告;完善电网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加强调度和集控中心运行操作过程中的电网风险辨识,以期达到调度员综合素质及认知的全面提高。

四、集约精益,规范管理,调控一体化新模式收获新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电网运行管理由最初的调度、监控分散管理到调控合一初步集中管理,再升级为调控一体化全面集约管理模式,实现了电网运行由分散到集中的本质转变,实现了电网运行集约化管理的全新变革。各级人员从思想和能力上初步适应模式转变,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功能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安全供电可靠水平提升,管理优势初步显现。

1.整合资源,业务集中

调控一体化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方向,优化整合公司运行系统核心资源,实现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保障调度、变电站信息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整合优化各专业系统,重组整合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建立了全新的集中管理模式,实现了电网整体的全范围精益监控。整合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员的有效利用,设置调控班完成地调、配调和集控中心的工作任务,将36人的配置减少到23人,节约36%,缓解了运行人员紧张的压力。

2.缩短事故处理时间,有效地防止事故扩大

调度直接获取电网的异常和故障信息,分析判断,通过直接遥控现场设备,缩短故障处理时间。以往的单一故障从集控中心汇报信息到调度员下令遥控操作成功,一般要3分钟时间,现在实行调控一体化后,直接操作在2分钟之内完成,提高33%;若发生66kV变电站越级故障,造成220kV变电站66kV线路出口跳闸,以往的由集控中心汇报信息到调度员准确判断,并下令遥控操作成功,一般要5分钟时间,现在由调度直接监控操作,可在3分钟内完成,效率提高40%;如果是多个变电站同时发生的故障,更会大大缩减事故恢复时间,实现了故障的快速发现、反应和处理,缩短了处理链条,减少了停电时间。

3.人员业务技能提升,电网安全供电可靠性提高

调度和集控整合后,调度与监控在专业上互相渗透,取长补短。通过监控使调度员能全面掌握电网设备运行状态,改变听信息的历史,为快速准确做出分析判断和处理奠定基础。通过调度使监控人员了解电网运行方式的改变等情况,由点到面,有助于把握监控重点,进一步确保电网安全运行,锻炼和培养了运行人员的综合技能。

整合后,每值值班人员为5人,调控副班长、技术员参与白班值班,使任何指令的下达均可实现多重监护,可同时执行多个操作任务。同时,指令直接下达至操作单位,没有中间环节,确保调度指令下达的正确性,降低电网运行风险。

五、积极整改,持续完善,推进调控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调控一体化模式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总值长任务繁重。总值长大都由原调度值班长担任,他们原来只负责电网调度业务,对调度员下发调度令进行监护,调控一体化后,值班长还要负责集控管理,既要确认遥信、遥测信息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又要对遥控、遥调进行监护,对值班长的技术能力和理论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转变调度传统工作理念的步伐还要加快。原电网调度重点负责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主要精力在电网,调控一体化后,调度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在负责电网指挥的同时,还要对各变电站内部设备进行监视。工作性质、范围以及工作重点都有了很大变化,为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要在工作中加快适应运行模式的转变。

下一步,还要继续深化和完善调控一体化工作。从强化基础管理入手,全面梳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编制手册。从理论培训和实际培训入手,着力提高人员能力和素质。从思想引导,转变观念入手,积极适应管理模式的全新变革。

六、结论

“调控一体化”运行突破调度传统的运行模式,使电网调度指挥与运行监控进行有机结合,优化整合运行系统核心资源,实现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地缩减故障处理时间,提升了调度人员处理业务能力。“调控一体化”运行为提高电网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带来积极深远的影响,也为公司实现“两个转变”,为早日实现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调控中心.操作队及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规范[Z].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2]辽宁电网调度运行规程[Z].2010.

[3]刘振亚.企业文化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4]DL/T1040-2007 电网运行准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上一篇:网络控制系统在电厂中的实际应用 下一篇:新形势下电力工程造价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