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诉法下监视居住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的适用探析

时间:2022-09-27 10:21:31

新刑诉法下监视居住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的适用探析

[摘要]新刑诉法对监视居住进行了重大修改和重新定位,并对监视居住的具体适用作了明确规定,但能否利用监视居住措施来为侦查破案服务却备受争议。对经济犯罪案件嫌疑人积极适用监视居住措施,将为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带来新契机,同时也可为转变当前经济犯罪侦查模式及获取线索、证据提供新的思路、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监视居住;经济犯罪案件侦查;适用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6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35

[本刊网址]http://

一、监视居住在新刑诉法下的重新定位

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用的,命令其不得擅自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不得擅自离开指定的居所,并对其活动予以监视和控制的种强制方法。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随着新刑诉法(即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的重新诠释,监视居住已从之前依附于取保候审适用条件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它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新的适用条件,并被定位为逮捕的替代性措施。

二、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监视居住的适用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新刑诉法颁布施行之前,相对于其它四种强制措施,监视居住的司法实践适用率是最低的,而且饱受诟病。公安机关在具体适用监视居住时,往往不是很规范,要么懈怠干脆不予执行,让被执行对象放任自流,使之完全失控;要么滥用权力,将被执行人关押在专门的羁押场所,使之被异化为“变相羁押”。在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中适用监视居住措施时,同样存在着以上的问题,不仅适用率低,而且执行手段更是五花八门,以执行机关的意志为准,打法律规定的“球”,将被监视居住人控制在宾馆、招待所的房间里,轮流派人进行看守,目的是为了获取口供或进行追赃退赔、罚款等。

(二)原因

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原因为监视居住没有统一的执行方式、方法等方面规定,但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经侦部门在适用监视居住措施上的现实困惑与窘境。首先,出于侦查取证的效率、力度以及适用的经济成本考虑,经侦部门多会选择采取拘留、逮捕这样的剥夺人身自由的羁押性强制措施,很少会采用非羁押性的但成本又高的监视居住。其次,取保候审有人保和财保的两种方式,而监视居住没有任何可以保障的方式,且还需花费人力、财力去保障实施,两者适用对象条件又相同,相比之下,经侦部门更乐意适用取保候审而非监视居住。第三,监视居住具体执行方式的缺失,致使执行机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较自由的行使职权,造成执行混乱的局面。第四,公安机关迫于其他机关、单位、个人的压力,或是出于经济利益等关系的考虑,“灵活”进行处理,使监视居住成为对被执行人的变相羁押或使之徒有虚名。

三、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监视居住的适用探析

自新刑诉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公安机关在适用监视居住这一强制措施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和实践,并在逐步摸索能够适应现阶段需求的执行方法和方式,笔者就此对如何利用监视居住措施开展对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进行探析。

(一)转换固有思维,切实保障人权

新刑诉法在这次修改中最突出的亮点,就是新增并确立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监视居住作为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的重新定位,它不仅是为了尽量减少羁押而体现的一种对被监视居住人的人文关怀,更是对这一重大原则的切实贯彻;同时也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要转变固有的侦查思维和执法理念,并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被监视居住人的人权。

(二)严密监控管理,防止失控逃跑

经侦部门应当对被适用了监视居住的经济犯罪嫌疑人,严密予以监控,采取主动的、不间断的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其活动的范围、与外界的通信情况及所接触的人员等都要予以监视,严防其失控脱逃。因为经济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多为一些社交面广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能人”,他们为了逃避打击或不愿意退赃退赔,在无法开脱罪责的情况下,极易会想方设法在监视居住期间卷款潜逃。所以,经侦部门首先必须将被监视居住人的身份证、驾驶证及护照等证件先行予以暂扣和保存,并对其严密监控到位,这样既可发现和防止其脱逃,又可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也为在此期间开展侦查活动提供便利。

(三)运用监居措施,积极开展侦查

1.监视居住可为侦查破案服务

监视居住是为尽量减少羁押而设置的一种逮捕替代性强制措施,但有的学者认为,修改后的监视居住为侦查机关“合法”侵犯人权开了方便之门,侦查机关会利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中的所谓“口袋理由”,对被监视居住人实施侵犯人权的侦查措施或进行变相羁押,使得监视居住失去了其立法原意和初衷。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是混淆了强制措施与侦查措施之间的关系,没有弄清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监视居住虽然只是一种被监视居住人实施非羁押性监控的强制措施,这并不妨碍它也可以用来为侦查破案提供便利条件,而且将侦查措施巧妙运用于其中并使之不断发挥作用,更是侦查人员同违法犯罪长期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必然选择。 2.监视居住可促成转变侦查模式 “由供到证”向“由证到供”的侦查模式转变,已成为新刑诉法下开展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必然选择,经侦部门运用监视居住措施,可以对其进行探索和完善。侦查人员在日常的监控中,对被监视居住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性化和理性化的方式及方法以促使其自愿的交代犯罪事实;或者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让被监视居住人放松警惕以露出马脚或进行新的活动,从中发现和获取侦查线索及证据。如果被监视居住人在被监控的条件下进行串供、伪造、毁灭证据等活动,可能会因此产生所谓的“再生证据”,它可为拓展侦查空间创造条件。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监视居住其实也是一条侦查取证和转变侦查模式的途径。

(四)利用侦查手段,获取线索和证据

1.经侦部门为主负责执行

新刑诉法规定,负责监视居住的执行机关一般为公安机关的派出所,但因案情需要,也可由办案部门负责执行,派出所协助。对经济犯罪案件中的监视居住措施,最好由经侦部门自己负责执行,派出所可以协助。首先,经侦部门熟悉所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情况,由经侦部门为主负责执行监视居住,有利于对被监视居住人的监控,适合于专案专办;其次,派出所有着自身相当庞杂的日常繁琐事务,且警力又相对不足,根本无心也无力去具体执行对被监视居住人的日常监控,如此极易造成失控的现象。而且,由经侦部门为主负责执行监视居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及时掌握被监视居住人的活动情况,并能快速做出反应,从中获取可能的侦查线索和证据。

2.运用多种侦查手段和方法

新刑诉法规定,执行机关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法对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监督,并可在侦查期间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进行监控。这给执行机关对被监视居住人的监控方式提供了法律依据,公安机关经侦部门作为打击经济犯罪的主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侦查优势,利用电子监控、通信监控及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对被监视居住人实施监督和管理,并借以从中发现侦查线索及获取证据。此处的电子监控仅指在居所安装摄像头等常规监控设备;通信监控也仅为限制被监视居住人与外界通信,或采取常规手段监控其通信内容。除了法定的这些手段和方式外,经侦部门还可根据案情的需要,请求技侦、网侦等部门的配合,对被监视居住人进行更为严密的监控。技侦和网侦手段的引入,有利于提高经济犯罪侦查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从根本上实现“由供到证”向“由证到供”再到“供证结合、证供互动”侦查模式的转变。对于被指定居所的被监视居住人,可以进行更为严密的监控,不过要做好此项监控工作,对侦查机关来说可能更是一种博弈。经侦部门应当选用一处便于监控的宾馆、招待所的房间或民宅住所,用来作为指定的居所,予以安装必备的监控设备,实施多种侦查方式和手段,必要时还可安排专门的侦查人员随时进行监控。在讯问被指定监视居住人时,要注意给予其必要的休息和用餐时间,以确保在做好侦查取证工作的同时,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而是得到落实执行。

另外,与被监视居住人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的通信能否进行监控,在新刑诉法中并没有涉及。被监视居住人很可能会利用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缺,通过家庭成员与他人会见并传递信息,或者借助家庭成员的通信、聊天等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进行通信、联络。此时,在监视居住期间实施技侦和网侦手段,就显得重要和必要了,但同时要以不得侵害这些案外人的合法权益为基本准则。

3.做好证据固定和保全,坚持非法证据排除

经侦部门在对被监视居住人的监控期间,应严禁使用非法方法或变相的非法手段来搜集证据。根据新刑诉法的立法精神,经侦部门必须注意证据收集的合法性,除自己必须先要审查其合法性和正当性外,对于违反程序或违法使用监视居住措施所获取的证据,也应当比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处理。所以,经侦部门在对被监视居住人的侦查取证过程中,要做到程序合法,并保证客观、公正、充分,必要时使用同步录音录像的方法,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固定、保全和相互印证。这样,不仅能让被监视居住人及其辩护律师对之无法质疑,保证了搜集证据的合法、正当性;而且也能为侦查机关探索和积累宝贵的经验,并保证侦查取证和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酒店实习生激励机制的探讨 下一篇: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法制化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