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金融的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27 09:58:35

基于行为金融的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对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银行建议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公司治理;行为金融;银行

一、引言

银行在一个经济体中承担重要的金融媒介职能,银行业自身的治理是否良好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能否稳健运行。不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将导致银行破产,并通过风险传染或影响支付体系对宏观经济体系造成潜在影响;也会导致市场对银行妥善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丧失信心,由此引发银行挤兑或流动性危机。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了银行业改革的中心。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增长投资和经济、增强银行自身竞争力。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已经成为维持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金融与公司治理

银行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公司治理,而追本溯源主要与两个核心因素有关:一是是否遵守基本的规章制度,《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就是法律法规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二是企业决策是否正确,而决策行为正是公司治理所要控制的核心内容。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决策是管理的灵魂,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决策的质量是成败的关键。”然而,在影响决策成败的众多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往往被我们忽视掉,即决策者的非理性心理因素。以08年金融危机为例,金融危机后,有学者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来分析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认为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政策当局者的非理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泡沫,却忽视了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为分析。行为金融学就为公司治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考虑的更多是行为成本,而非成本。行为成本是用来刻画人的行为偏差对公司产生的价值损失,由美国学者赫什·舍夫林于2001年首次提出。行为成本更多的是强调当管理层出于非理性状态时,很多管理者可能认为他们在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努力,但事实上没有并给公司带来了损失,因为他们往往认识不到自身行为的非理性。

08年金融危机后,对于公司治理行为主体的研究重点也已不再是股东或以CEO为代表的管理层,而是转向了董事会,因为董事会才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是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它由股东大会选举出来代表着股东的利益,与此同时,它又必须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监督、控制并激励他们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2009年5月,英国Nestor Advisors公司发表一篇题为“银行董事会与金融危机:欧洲25家最大银行的公司治理研究”的研究报告。选取了欧洲市值排名前25的银行进行了公司治理(特别是风险治理)情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股价表现与公司治理结构或管理层的薪酬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这些银行的董事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暴露出来的缺点经过多年的风险累积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第一,董事会对风险重计量轻识别。例如董事会成员过度依赖于计量模型来确定风险大小值,却无法确定风险发生概率与风险导致损失的程度。这属于行为金融学上的启发式偏差与框定偏差。启发式偏差主要是由于过分依赖于某个类别的特征来判断个体,过度使用容易得到的信息,僵化于分析的数字,过于依赖直觉判断而产生的心理偏差。框定偏差是由框定依赖所导致的,也就是说,在决策过程中,董事会成员会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层描述事情的方式的影响。管理层可能会有意识地对风险值进行对比分析、改变呈现顺序等方式来诱导董事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第二,董事会没有履行监督职责,尤其是在银行杠杆化方面。在被调查的25家银行中有20家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03年至2006年之间上升,其中4家银行全部依靠提高杠杆比例,3家银行三分之一以上的部分是借助提高杠杆比例,7家银行五分之一的部分是借助提高杠杆比例。第三,董事会存在大而不倒的思想,低估了大银行遭遇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这与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有关。过度自信是指董事会成员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而非其他因素。过度乐观指董事会成员容易高估获得好结果的概率、低估获得坏结果的概率。此外,过度自信还表现在董事会对管理层能力的信任,认为即使危机发生,自己挑选的管理者也是非常优秀的,能够在危机中昂首挺立。对管理层的过度支付也是其表现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董事会也表现出了证实偏差。证实偏差是指人们一旦形成了一个信念较强的设想,就会下意识地寻找有利于证实该信念的证据,把一些附加证据错误地解释得支持该信念,不再关注那些否定该信念的信息。如董事会对那些不负责任CEO的过度包容,即使损失一再出现,对CEO的解聘也极少发生。董事会作为一个决策群体,也会因为群体心理特征和认知偏差而出现群体决策偏差,群体非理性心理包括对权威的服从,从众心理,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等。如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董事会对CEO的服从体现在对公司的一些高风险行为视而不见或是置之不理。

三、总结

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来分析公司治理行为主体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对董事会行为分析,是为了设计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减少董事会成员个人的认知和心理偏差以及董事会群体偏差对公司决策的影响,使董事会真正发挥核心作用。此外,还可以利用行为金融的结论对董事会的决策能力进行评价。这些都是公司治理理论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领域,虽然已经有一些理论性的探讨,但具体的可行性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饶育蕾,蒋波.行为公司金融:公司财务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廖岷.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61-68.

上一篇:高技术企业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化解 下一篇:人力资本与FDI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