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师生有效交往沟通 构建活力思想政治课堂

时间:2022-09-27 09:50:08

促进师生有效交往沟通 构建活力思想政治课堂

【摘要】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索交往沟通的策略,以构建活力思想政治课堂。

【关键词】交往沟通;意义;教学策略

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只有靠学生内在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将互动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教学策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往沟通应该是充满活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保证。

1. 交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的动机源于人与人之间了解的需要,沟通主体为了得到对方信息或想让对方了解自己才与对方发生互动。

课堂师生有效交往沟通是指教师或学生将所欲传送的种种讯息,借助各种媒介,传达给对方,并发出预期的反映结果;由此反映结果再回馈给对方,从而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在教学中,师生相互感受到智慧的挑战、思维的冲突,在有效的沟通中实现双赢,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 有效交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交往沟通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2.1 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共生,让课堂氛围富有人文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师长,不少教师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往是单向的,封闭的,师生之间很少有情感交流。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交往沟通。交往沟通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轻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学生的情绪,保证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通过心灵的对接、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促进教学的实施。因此,在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2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是其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进行合作。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而是一种师生不断交流共享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建立有效沟通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3 课堂有效交往沟通,是实现现代教学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中有效沟通,强调活动参与者之问的倾听、理解,实现信息及时反馈,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为基础,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沟通是教学的本质。没有沟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由此可见,沟通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课堂有效交往沟通,是实现现代教学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

2.4 有效交往沟通,焕发课堂教学的无限生机。

有效交往沟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把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五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通过创设情景,促进有效交往沟通,努力创造教师激发热情,学生激发活力,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光彩的活力思想政治课堂。

3. 课堂有效沟通的策略:活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落实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能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沟通呢?

3.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交往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是促进课堂师生有效交往沟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民利,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首创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增进师生友谊,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民主参与氛围,使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愉悦的言语刺激,以其激昂的语调,幽默的语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交往技巧,温文尔雅的教态、自信而又平和的语气、优美的示范动作,还有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都启发和激励着学生自觉学习与主动配合。民主、宽松的氛围是沟通的基础,是师生互动和真情交流的温床。

3.2 构筑教学环境这一师生有效沟通的空间与舞台。

沟通环境,一般来说,有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等方面。

当今社会已进入多媒体的信息时代,教学活动所赖以进行的教学环境已日益复杂化,它将深刻地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如挂图、漫画等,以增强教学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演讲、小品演示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角色参与。通过组织上述活动,创设情境,设置疑难,既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刺激学生求知欲,同时通过营造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大胆表现自我,陈述己见,让学生在生生、师生讨论、探究、互动中使得各自的思维都得到激活、激发他们的参与行为,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心理背景一方面是指沟通者的一般心境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沟通者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学会交往的核心是学会相互理解与沟通,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去除自我中心达到彼此理解与交融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的积极表现给予及时地表扬,甚至是一个简单的手势和一个信赖和赞赏的眼神传达给学生,都可以拉近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的心理距离。积极创设与学生心灵共振的情感磁场,让学生快乐地参与互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3.3 以课程和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沟通。

教材是师生联系的纽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蓝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课堂上活动的设置必须要依托教材和合理的课程结构。如果脱离教材,偏离课程要求,再热闹的活动设置也只会流于形式,那样就会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我们既重视教材研究,又要重视教材的开发与拓展,构建结构合理、完整和谐的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极强,它包括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中学的思想政治教材蕴涵着丰富和深刻的教学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同时教材中的许多哲理、事例、人物、名人名言等都是教学的好素材,都可以用来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政治教师要深刻地领会这些有情之“理”,在教学中正确地表达这些“理”中之情,引领学生体验政治课理论中的“情”。 在“ 情”与“理”的交融之中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3.4 通过价值传导引领意义的建构。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它课程有很大的功能性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在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摒弃异端思想,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充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和感悟,调动学生的参与,开启学生心智,激活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引领学生参与对话、合作、沟通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甚至哗众取宠,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于不顾,使得教学严重偏离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做好引发学生结合鲜活的社会实际对教材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展开思维的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始终要牢牢地坚持政治学科确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同时还要充分关注教材背后的意义世界,带领学生从图文并茂的教材进入,慢慢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教师能把教材背后这个意义世界看得多远,学生就能跟着走多远。通过价值传导引领意义的建构,牢牢坚守中学思想政治课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

3.5 以情感作为持久的驱动力。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情感教育贯穿教育过程的重要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得不到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横亘一堵无形的铜墙铁壁,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体现。激发学生情感,给学生尽情表达情感,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师生的双方活动,在情感的相互感染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师生之间以情染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课堂中师生双方获得精神的沟通与意义的共享,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探索发展的欲望和能力,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魏亚琴,往教学:个性的 我实现――论“交往教学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4):32 34

[2] 华长慧,《教学创新的基础:师生互为主体》,《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31日第3版)

[3]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2~273

收稿日期:2011-11-10

上一篇:浅谈皮亚杰认知发生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下一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