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时间:2022-10-30 03:57:34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 要】《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生物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新课标 学情 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做到“会学”、“善学”,长此以往,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

一、开展学情调查,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我于2010年9月对561名初中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方面现有的学习习惯有多少,通过统计,我得到了如下数据:

1.有55.5%的同学对学习感兴趣,有20%的同学不感兴趣,其他同学有时对学习感兴趣。

2. 有54.3%的同学注重理解,善于总结,有26%的同学不注重理解和总结,有9.7%的同学死板的方法还没有得到改进。

3.有65%的同学,先复习后完成作业,有25%的同学不复习就急于作业,有10%的同学是抄别人的作业。

4. 有50%的同学喜欢争辩、好追问,但缺乏反思的习惯。

5.有10%的同学喜欢观察实验好动手操作,但不会质疑。

6.有50%的同学喜欢的课就全神贯注,如果不喜欢就分神。有48%的同学有时受其他同学影响会分神,有2%的同学经常干些与听课无关的事情。

可以明确地看出,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形成于小学的学习过程中,而学生学习生物的各种习惯,指标数几乎为零。这就确定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二、帮助学生在生物课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帮助学生制定简单易行、时间要求严格的学习计划。

由于习惯含义的特殊性,它是一种长期的、持久的、一贯的行为表现,既具有短期直观的特点,又具有长期隐性的特点。他的不可见性,使我们往往难以把握。我们既不能把某个人的某个行为叫做习惯,又不能把我们尚未发现的某一个人的行为不叫做习惯。因此,在培养学生某种习惯的时候,将我们要求学生完成的某种行为规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要求他们按时反复、连续不断地进行,以形成一种惯性。这个来自于学生的计划,使学生有章可循,又对学生从纪律上约束。学生照此计划执行,一是有目标,二是有约束,三是可操作,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2.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就可以这样组织教学:课前在教室布置一个大鱼缸,鱼缸里放几条鲫鱼,在学生充分感知鱼的外形和游泳的姿态后,学生会纷纷提问:“鱼为什么会游泳?” “为什么鲫鱼的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为什么鱼在游泳时嘴和鳃盖是交替闭合?”等问题。教师只需从其中选择并确定“鱼鳍与运动有关吗?”这一专题,深入探究鱼鳍与运动的关系,就能完成后半部分的教学。又如“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课上,初一新生对于显微镜有着强烈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他们常常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在显微镜下放上一根头发或一张白纸,甚至是自己的手指来观察。发现这些情况后,如果喝令制止,学生固然听话,不敢乱摸乱碰,但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倒不如这样问他们:有没有看到图像?为什么没有看到图像?让他们仔细想一想:显微镜观察所用材料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 这一知识点,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得到保护,逐渐形成好习惯。

3.指导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要让学生耐心倾听。告诉学生倾听是有礼貌的表现,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发言学生的鼓舞。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思考,有情感的体验,要辨对错,在倾听中发现优点,求同存异。

要让学生大胆表达。小组成员在表达观点时,要紧扣中心,有根有据,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这时可以交流讨论,态度要诚恳说服别人不能强词夺理。

要让学生学会沟通与交往。在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且有礼貌地向对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支持同学的正确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上接第105页)

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最佳点。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

2.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应当特别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作用的心理基础是模仿。所谓模仿就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照一定的榜样产生带有情绪色彩的相应的动作和行为的过程。

3.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习惯强加给学生。

每位学生拥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眼光洞悉学习中的问题所在。教师把自己的思维习惯强加给学生,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发散,我们提倡学生“异想天开”。

(山西大同市第四中学校;037006)

上一篇:浅谈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施中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