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台风报道的三个意识

时间:2022-09-27 09:30:19

做好台风报道的三个意识

灾害,是媒体绕不过、也不应该绕过的重要报道内容。台风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突发事件,有其区别于其他自然现象的特殊规律,因此,抗台风报道也有特殊的规律。通过长期的采编实践,并比较分析了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的福建、浙江两省平面媒体的成功报道,笔者认为,做好抗台风报道应确立3个意识。

采编联动的意识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总是认为抗台风和抗洪水报道做得好不好,主要靠一线记者、通讯员深入灾区采访。电视上、报纸上也出现大量一线记者如何顶风涉水冒险采访的镜头和描写。后方编辑似乎只能被动等稿,有什么来做什么饭。

其实不然,抗台风是一个采编联动极强的策划,需要前后方紧密配合、互动协同作战。在抗台风报道中,编辑除了做好日常编辑工作所应充当的角色外,还要打破常规,抓住台风的特点,不仅随时关注台风动向,更要及时与前方记者连线,相互沟通信息,探讨报道策划方案和稿件采写思路,也就是要在编辑部里追台风。

1、台风的难预测性,决定了采访力量事前难以准确部署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根据气象预测派出记者奔赴预测的台风登陆点,风又改向了;有的时候根据气象台预测的登陆时间在台风可能影响的地区守候了几个钟头,却一直风平浪静,记者以为台风改了方向,刚刚撤回去,狂风暴雨却突然猛扑而来;有时台风在一个地区肆虐后已经离去,记者以为大势已去,刚刚离开,没想到台风拐了个弯又回来了。

2、做好报道预案,打有准备之战

台风报道好似打仗,正因为台风这样的特点,更需要编辑部迅速作出判断,拿出作战方案,并加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打有准备之战。

在台风来临之前,编辑部不仅要把党委、政府的抗台风的部署以及对宣传的要求及时传达到每一位编辑、记者,而且要根据气象预报的情况确立采访预案。采访预案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要成立决策机构,确定报道规模、采访主题、版面调度;二要明确编辑记者的各自分工、任务;三要成立专门编辑小组,负责编稿、策划、采编沟通;四要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

针对台风的行进线路难以准确预测的特性,编辑不能单纯地坐在编辑部里等稿件,应根据各方面收集来的最新情况,随时跟踪台风中心和其半径扫过的地方,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前方记者,以便于他们适时根据台风的实际行进路线调整采访方位,这样才能及时调动采访力量部署在需要报道的现场,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台风给各地带来的危害。这时,编辑就成了台风报道的调度员。

前方记者也要有大局意识,如果自己离事件发生地较远无法赶赴采访,切不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应及时把情况反馈给编辑部,以便编辑部根据采访力量分布情况及时部署;如果自己能深入一线进行采访的,要报告给编辑部,以便编辑部掌握采访力量的分布。

在台风报道中,编辑部要时刻关心前方记者的安全,主动联系前方记者,及时了解情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并要超常规工作,为前方发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人文关怀意识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受众收看新闻是为了获得或早或迟的两种补偿,即时性补偿和延时性补偿。前者主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心理,而后者则主要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台风报道必须同时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除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地、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还应考虑到受众的内心体验,让受众看到了解到生命在台风中的真实情况,以浓墨重彩之笔来彰显生命在灾害中的尊严与价值。这正是人文关怀理念对台风报道的要求。

面对台风的袭击,媒体应该把报道的重点很大一部分放在那些充满人文主义关怀和人情味的题材上。

1、在台风来临时

这时候,台风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原则:正视并客观报道灾难;关注台风中的受害者及其亲属的生存状态,并对其进行情感的慰藉;从抗击台风中发掘并宣扬人性的善与美;为公众提供认识与应对灾难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注意热情讴歌,正确导向。新闻媒体应直面灾害的悲剧性,但又不要被动地被灾害牵着鼻子走,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要体现灾难无情人有情,对灾难的报道既要见事更要见人,以人为本,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要尽力表现出在灾难面前的人性善的一面。

(1)为公众提供实用信息

台风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台风期间别人是怎么过的;什么是防台、抗台、救灾的科学途径政府部门如何部署等等,这是群众最想了解到的信息。

(2)把焦点对准灾难中具体的人和事

台风,可以破坏甚至毁灭一时一地的基础设施、设备、人民群众的财产甚至生命,但不能击倒党领导人民抗灾自救的信心,更不能毁灭人类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我们台风报道的焦距要始终对准灾害事件中的人,根据人的活动来调焦、对焦。台风报道中的人物应该是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而不应该是抽象r符号、空洞的口号。

2、当台风过去后

人们感到痛苦、悲伤,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情绪,灾区人民对重建家园表现了极大的渴望,广大受众对灾区人民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因此,媒体在报道灾情进展和善后工作以及对灾难产生的原因作出科学的分析之外,还应身体力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体验灾难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痛,时时不忘倾注人文关怀,直接参与对普通灾民的关怀,为受灾群众寻求社会的帮助,如公布慈善捐款热线、热心组织义演义卖等社会善举。

报纸在策划台风报道时,不仅要报道信息层面的事实,还要追求报道的思想深度,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引领。综观人类发展史,灾害又恰恰是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一部“特别教科书”。台风过后,最有必要举一反三,透过灾害事件本身追讨事物的本源,给人以警示和启迪。

敏感信息的把关意识

台风具有破坏性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公众对其的关注度不言而喻。台风发生时,受灾的状况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财产损失情况怎样?人员伤亡情况怎样?环境破坏情况怎样:受灾的范围、程度,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等等,这些信息都是敏感的字眼。由于受众的关注度高,各种不正确的信息,各种流言也会随之而来。这时,媒体往往落入两种误区:其一,对于敏感信息的过于谨慎,甚至闭口不谈,导致流言满无其二,敏感信息的过于随意,道听途说,成为错误信息的传播者。

流言止于真相。台风是一种自然灾难,是社会正常秩序的对立面和破坏性因素。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是负面题材而忽视它,甚至绕开它,而应该正确认识灾害的客观存在及其不可避免性,把它作为报道的重要内容,把受众关心的敏感数字、敏感话题及时公布,才能正视听、止流言。

另一方面,在进行台风报道时,无论记者还是编辑,对于那些敏感数字、敏感字眼要特别小心,谨慎把关。在台风来袭时,各地、各部门通讯员往往发来比平时多数倍的稿件,包括其他新闻媒体的适时报道,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来稿中有时会存在一些敏感数字与敏感要素与权威部门的不一致,或者一些敏感信息处理不当的状况。如有的死亡人数与权威部门的不一致,有的媒体一些当地居民对死亡数字的片面猜测,有的部门通讯员为了上稿故意夸大灾情。

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在一次台风中,一位通讯员为了稿件能够见报,把官兵加固水库堤坝的稿件写成官兵在堵决口。编辑没有注意这个细节,把这篇稿件见报了。而就在同一天,报纸上另一篇省防汛指挥部对外的消息称,全省水库没有一处决口。两篇互相矛盾的报道给抗灾救灾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灾情越大,媒体越要细心,做好敏感信息的把关员。在采访中,遇到敏感信息不能道听途说,胡乱猜测,更不能根据灾区灾民的“推算”,要主动寻找权威部门进行核实;在编辑中遇到敏感字眼,一定要等待与有关部门的情况进行核对。而且在这些灾情的同时,最好加上“截至几月几日统计”的字眼,以便日后数字有变。

上一篇:农村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摄影报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