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追寻学的课堂

时间:2022-09-27 09:01:40

先学后教,追寻学的课堂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认识厘米”教学思考与设计的阐述,强调了教学设计应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应让学生感悟估计―验证―反思的过程,提升学习兴趣.

[关键词] 先学后教;教学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思考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统一标准单位,也就是引出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二是通过认识尺子,建立厘米的表象;三是怎样用尺子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大胆放手,通过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每一个环节通过自学、组学、展学、固学四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 经过对本节课的研究,我在设计时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二)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练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动脑思考、分析判断,采用先估计后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能发挥群体智慧,还可注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软尺或直尺选择最感兴趣或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提出问题

提问:前几天你们毛老师带领大家用不同的物体测量了数学书的宽,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量的,量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追问:同样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追问――怎样可以得到统一的结果?有没有专用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引出尺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活动,在相互交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自然引出尺子,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 认识尺子

(1)学生自主观察:老师手中也有一把米尺,小朋友们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直尺和三角尺,待会儿请大家静悄悄地观察手里的尺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中交流)

(2)同桌相互交流:下面,请同桌的小朋友相互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汇报交流:谁愿意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逐步认识,教师随机板书.

①?摇数

生:尺子上有数,0表示起点.

②?摇刻度线

生:尺子上有小竖线.

师:这些有长有短的小竖线就是刻度线.

③字母cm

生:尺子上有字母cm.

谈话:是的,多数尺子上都标有字母cm,这是厘米的国际单位符号.

板书厘米并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通过自学、组学、展学、固学四个环节,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2. 认识厘米

(1)观察1厘米

①尺子上的哪里到哪里的长度是1厘米?(板书1厘米)

②像这样的1厘米,尺子上还有吗? 请同桌互相找一找.

③学生反馈交流:谁愿意来说一说,尺子上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

④指名2~3名学生回答后,结合回答演示课件.

小结:尺子上相邻的两条长竖线之间的距离(0~1,2~3,8~9……)都是1厘米.?摇

设计意图:此时,电脑出示尺子图.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让学生不只认识到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在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长竖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谈话:老师米尺上的1厘米和你们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学生猜测后指名投影验证.

追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各种各样的尺子中的1厘米都是一样长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体验:我们学具袋里就有一根1厘米的小棒,你能快速找到它吗?指导学生将小棒轻轻捏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再轻轻地抽去,留下的空间长度就是1厘米.

(4)学生再次体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然后比划出来.

(5)谈话: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找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等一系列活动,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 认识几厘米.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谁知道刻度0~3是几厘米,刻度0~5呢?刻度0~10呢?刻度0~100呢?请你在尺子上指一指,说一说.

(2)追问: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结果,有什么好办法?

(3)再一次追问:那老师再来考考你,不从0刻度开始,你能在直尺上找到3厘米吗?(数数、计算)

(三)用厘米量

1. 测量5厘米长的纸条.

(1)估一估:凭你对1厘米的认识,请你估计一下这张纸条长几厘米.

(2)学生测量:到底有多长,请你们用尺量一量.

(3)汇报反馈:谁会测量?你是怎样量的?(1放平2对齐3读数)

应变预设: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可能有的小朋友在使用尺子时没有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要在有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解说,要求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

(4)指导测量的方法: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从0开始测量和从1开始测量,一般从0刻度开始测量,0表示起点(一般情况下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

你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设计意图: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通过这样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后面再引出新的测量方法.

教师拿出一把断尺,尺子没有“0”刻度,这该怎么量呢?谁来帮帮我?

(5)判断:下面哪种量法正确?正确的请在内画勾.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量较短物体的方法――将物体放平;“0”刻度与物体一端对齐;物体另一端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摇

第一关:厘米可以用cm表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多少厘米?

1. 铅笔长( )厘米

铁钉长( )厘米

树叶长( )厘米

2.

长方形的宽是( )厘米.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测量较短物体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方法.

第二关:两只蝈蝈跳得一样远吗?

设计意图:由“比一比两只蝈蝈谁跳得远”引入,能够引发学生之间进行争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解题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从中体会测量较短物体的两种方法(也就是从刻度“0”开始测量和不从刻度“0”开始测量),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1. 小结回顾.

2. 课后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成课外实践活动作业(表1).

设计说明:给学生充分参与测量活动的机会,初步体会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初步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上一篇:概述数学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打开思维异度空间培养创新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