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的辨治(二十六)

时间:2022-09-27 08:09:06

呃逆 附:嗳气

呃逆是指胃气上冲于喉问,发出呃呃之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的一种症状。古时也称之为“哕”。但后人所谓之哕,实则是指干呕,如《丹溪心法》一书说:“凡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哕。”另外,呃逆也不同于“嗳气”,即俗称的打嗝。因为暖气乃是胃中的浊气(即饮食之气)上逆,经食管由口中排出所发之声,其声多低沉而长。三者之间虽有明显的差别,但其病机都是因胃气上冲所致。

西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膈肌痉挛所引起,但中医论述的呃逆症状,所包括的范围不仅限于单纯的膈肌痉挛,例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胸腹腔的肿瘤、脑血管瘤、尿毒症或其他原因所引发的呃逆,均町参考本篇所介绍的有关辨证论治进行处理。

呃逆的主要病位的膈,古人责之在胃,其主要病机则是胃气上逆动膈。而引起胃气上逆的原因又有种种,大致可有如下几个方而:

一、饮食因素如过食生冷,或进食快、吸人凉气,以致寒气内滞,胃气不降,反上逆动膈,或素嗜辛辣,偏好酒肉厚味等,可使燥热内蕴,气逆动膈,两者皆能引发本症。

二、精神因素如郁怒伤肝,疏泄不利,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冲动膈;或肝郁既久化热,炼液生痰,痰热互结,一旦怒气动肝,气机挟痰上逆,也会引发呃逆。

三、体质因素如年老体虚,或素常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受损,均可能凶中气耗伤,脾胃阳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逆而动膈,发生呃逆;或因热病伤津,或吐下太过,而致胃阴耗伤,虚火上逆也能引发呃逆。特别在病情危重,胃气衰败的严重情况时,由于肾不纳气,元气欲脱,也可能出现呃逆之症,亟须救治。

呃逆的证候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是临床首要辨清的。大抵实证发病骤然,呃声响亮,气冲有力,连续发作,多为实证。其中,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干欲饮者多为胃热;呃声有力,沉缓而长,得热则缓者,多为胃寒。若呃逆时断时续,声低无力而长者,多为虚证。倘在急重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后期,或年老正虚患者,呃逆断断续续,声低气微者,是元气衰败的危象,务须注意病情的变化。

呃逆的治疗,基本原则是和胃降逆,若属于胃寒者宜温中祛寒;胃热者宜清降泄热;气滞者宜疏肝顺气;脾胃阳虚者宜补益中气;胃阴不足者宜生津养胃。对于一时气逆,偶然发生的呃逆,并无其他兼症的,往往与进食吸入凉气或饮冷等有关,可采用刺鼻取嚏,或掩住口鼻闭息,不令出入等法治之,可不必服药。若呃逆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止,兼症明显的,则需针对不同证型,辨证施方。兹简介如下:

一、胃寒呃逆表现特点为,呃声有力,沉闷而缓,胃脘不舒,得热则缓,遇寒则甚,喜饮热汤,压食冷物,口不渴,进食少,舌苔白润,脉象迟缓等。

本证的治疗以温中散寒为原则,可选用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党参、生姜)为代表方随症情加减用药。如腹部手术后膈肌痉挛,或神经性呃逆偏于虚寒的,均可用本方治疗。但若胃气不虚的,即可不用党参;若寒气较重,兼有胃脘胀痛的,可加吴茱萸、肉桂、乌药等;若兼有食滞,见有胃胀不舒,嗳气馊腐的,可加焦山楂、麦芽、云曲、半夏等以消食导滞;若兼有气滞,脘胁胀满,嗳气不舒,呃逆频作的,可加炒枳壳、厚朴、大刀豆、旋覆花等。

二、胃热呃逆这种热呃的临床表现为,呃声洪亮,连续有力,自发自止,伴有口臭烦渴,多喜凉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本证的治疗,以清热泄火,降逆止呃为法,可选用竹叶石膏汤为代表方(竹叶、生石膏、半夏、麦冬、党参、甘草、粳米),方中党参可改沙参。如果热象不甚明显的,也可不用石膏而改用竹茹;若舌绛而光亮无苔者,为胃阴亏损,可加天花粉、石斛等生津增液;若有脘腹痞满,大便秘结者,乃因热结胃肠,腑气不道,可与小承气汤(枳实、厚朴、大黄)合用以通腑泻热。

三、气滞呃逆其临床表现为呃逆连连,不能自禁,常因郁忿恼怒诱发或加重,伴有胸胁胀满,嗳气食少,肠鸣矢气,苔薄白,脉沉。呃逆及胸胁胀满症状,可因嗳气或矢气而减轻。

本汪是因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冲所致,故其治疗方法既要顺气,又需降逆,一般选用五磨饮子加减(乌药、木香、沉香、枳实、槟榔)。其中乌药、木香顺气;沉香、枳实降气;槟榔导滞散结。此外,尚可加丁香、旋覆花、川楝子等以增强止呃之功;若肝郁化热,兼见口苦心烦等症的,可加栀子、黄连等泄肝和胃;若气滞挟痰上逆,兼见头晕恶心的,可与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合方加赭石、旋覆花、丁香等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

四、脾胃阳虚呃逆本证的特点是,呃声低弱,自感气短,不能接续,伴有神疲乏力,饮食减少,食后脘腹胀满,以及手足不温,喜暖恶寒,面色咣白,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其治疗原则为温补脾胃,降逆止呃,可选用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加丁香、怖蒂、吴茱萸等味。若兼有气滞挟痰,而致脘腹痞满胀痛者,可加枳壳、半夏、陈皮等,如慢性胃肠炎的心窝部胀满,食欲不振,腹满多痰等,适用此方药;如果病情延久,或年老体衰,阳虚较甚,而致肾阳也虚,兼见肢冷畏寒,腰膝无力,便泻不止等症的,可加附子、肉桂、山茱萸、大刀豆等,以温肾降逆。

五、胃阴不足呃逆此类证型的临末表现特点是,呃声短促,但不连续,咽干舌燥,渴欲饮水,食纳减少,或食后饱胀,心烦不安,小溲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象细数等。

本证的治疗以养胃生津,降逆止呃为法,可选益胃汤(生地、沙参、麦冬、玉竹、冰糖烊化)合新制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生姜、柿蒂)加减。一般可在合方的基础上加枇杷叶、大刀豆、石斛等,以增强降逆止呃之功;若兼有脾胃气虚,而致不思饮食,倦怠乏力的,可加党参、山药等健脾益气。

附:暖气

嗳气,俗称打嗝,古称“噫”或“噫气”,由食滞、气滞、脾胃虚弱等不同原因,导致胃气上逆所引发,一般不作主症治疗,只在治疗主病方中予以药味加减。例如食滞胃脘的,在脘腹饱胀、恶心厌食等症中,多有嗳气频作,气味酸腐之症,常用保和丸为主方,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又如肝气犯胃,也见有嗳气频作,但伴有胸胁胀痛等表现,且发病与情绪有关,多用四逆散为主方,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再如脾胃虚弱者,在食少腹胀、倦怠乏力等症中,也每有嗳气时作时止,其特点则是声音低弱,治须健脾益气,温中和胃,可选用丁蔻理中汤(丁香、白蔻仁、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此外,嗳气也常与矢气并见。一般而言,气滞于胃的多上逆而出,气滞于肠的则多下泄而出;气滞于胃的多为脘腹饱胀,气滞于肠的多为脐腹胀满,用药当加分别。

上一篇:高血压越来越早的“报到” 下一篇:壮气高冠木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