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篇分析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7 06:38:49

谈语篇分析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语篇分析理论对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篇分析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从英语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语篇分析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以求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 语篇分析 高职英语 英语阅读教学 运用

一、语篇分析概述

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分析句际、段际关系,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再把一些长句和难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法分析与训练,这就是语篇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然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可以在三个层次上进行。

(一)篇章层次。

在这个层次上,教师应该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结构。例如: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即作者怎样开篇、怎样结束,表达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主题段落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各段落的大意,以及各段落相互之间的语篇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及写作技巧等,并把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加以介绍。

(二)句子层次。

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例如,在某一段中,哪一句是表达段落大意的主题句,主题句与其它句子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各个句子是如何相互衔接并构成段落的,以及各个句子本身是如何组织的。

(三)词汇层次。

指对段落中的一些重点词、关键短语及某些语言点的分析和讲解。在讲解中,应侧重于这些词汇、短语及语言点在具体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并指出其情感和文化特点,以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整个语篇,从而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二、运用语篇分析理论,指导日常英语阅读教学

作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我们需要根据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将语篇分析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从把握整体的原则出发,分析语篇时由宏观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剖析,揭示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加强背景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

学习一定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语篇。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各国(尤其是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方面的书籍资料,建立起丰富的内容图式网,以开阔眼界,扩展知识,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二)分析语篇结构,指导文章阅读。

语篇体式有叙述性、描写性、议论性、抒情性、说明性文字篇章的划分,各类语篇在内容和语言风格上有其独特性。例如:议论文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重点放在论点及论证方面,主题往往比较明确,通常文章开头点明主题,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其后各段落围绕主题展开,并有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的倾向。一篇短文如果有若干个论点,一定要弄清楚哪个是主论点,哪个是次论点或分论点,以及主次论点之间的辩证关系。议论文常用的推理方法有:归纳法(即由个别到一般),先设前提,通过例证归纳出结论;演绎法(即由一般到个别),先提一般性的论断,再逐步提出支持该论断的证据,最后得出结论。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是要抓住作者的结论和观点,以及作者对其他观点的态度。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构成、功能等进行介绍和解说。它不同于议论文,并不企图影响读者的思想,而是完全客观地描述,不带个人感彩。说明文常用的几种写作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析因果、分类别、作对比等。阅读说明文时一定要把握短文的中心,掌握作者是从何种角度、采用何种方法加以说明的,同时还要注意事实和数据。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这一点指导学生把握各种语篇体式的独特性,掌握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进而概括每个意义段的中心意思,抓住中心句(topic sentence),然后把全文按引言(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及结论(conclusion)作进一步的逐层归纳

总结,使学生从整体结构上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全貌,获得文章所传达的完整信息。久而久之,学生逐步熟练掌握各种体式的结构和英语书面表达的特点及基本要求,从而能自己创造出丰富多彩、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合理的文章。

(三)适当的语言分析。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语言、词汇、语法知识及文章结构、修辞等篇章知识的学习与把握,以帮助他们建立、扩大语言图式网。在对词汇进行讲解时要注意以使用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既重视词汇的语境含义(contextual meaning)及与其他词的搭配(allocation),又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与辨析等。

三、结语

以上几个步骤基本上贯穿了阅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鉴于学习者语言功底和交际能力的差异,教师所采取的方法应因人而异,但总的模式是一致的,即把握整体,充分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只要教师运用得当,长期坚持,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建国.翻译学中的语境与语篇分析[j].语言与翻译,2005,(1).

[2]范琳,刘振前.语篇阅读推理模式研究综述[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3]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

[4]张金荣等.从语篇宏观把握,于词义微观入手[j].外语教育,2004,(3).

[5]刘绪华.语篇分析理论和逆向型教学法[j].国外外语教学,1999,(3).

[6]金蒂.语篇整体教学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9,(9).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对从规范走向描写的翻译研究 下一篇:论原作之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