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赔偿金中的“同命不同价”

时间:2022-09-27 06:13:26

摘 要 当下死亡赔偿金数额的差异招致了学界和群众的普遍批评,因此引发了各界对“同命不同价”的激烈辩论。关于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应该在确定其性质的情况下,再在充分考虑受害人职业、年龄、收入状况的情况下,确立有差异的赔偿数额。

关键词 死亡赔偿金 同命不同价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侵权责任法》第17条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赔偿金。”很多人认为这是对“同命同价”的法律认可。其实,“同命同价”是否能在我国适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同命不同价”。

一、“同命不同价”的法律出处

对于“同命不同价”的批判主要源于我国现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其第29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此解释对死亡赔偿金采取了城差别标准。从抽象意义上来说这个命题是成立的,因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生活中,并不存在抽象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任何人都是一个具体的存在。例如,一个有着农村户籍的人自主创业其年收入远高于一个城市户籍的人的收入,在同一件事故中死去,按照《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则获得的赔偿数额肯定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多,此处的不平等则明显可见。因此,以此标准来划分赔偿数额的多少是不合适的。

二、死亡赔偿金的性质

侵害人的生命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采取同态复仇和血亲复仇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健全,这种方式逐渐被其他责任承担方式所替代。

我们可以确认的是,我国法律规范以及司法解释中关于死亡赔偿金的规定不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补偿,或者说死亡赔偿金并不是生命权的对价。价值之所以存在,其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公开的可以自由交换的市场。但是,自近代以来,法律已经禁止将人的身体作为商品进行出售,而且,法律上也已经禁止了个人的“自愿为奴”。豍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独特且珍贵的,我们不可以对其进行定价,但是很多时候不能估价的东西往往要通过金钱来维护当事人间的利益和社会秩序。侵权死亡赔偿之所以具有民法上的意义,是在于与死亡有特别密切关系着遭受了财产和非财产损失。在请求侵权死亡赔偿的案件中,死者已经无任何法律地位,其死亡,不过是引起近亲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一个法律事实。豎非财产损失在我国现行法律中体现为精神损害赔偿。

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死亡赔偿金是财产性质的赔偿,其与精神损失赔偿应该为独立并用的条目。经上文分析,我赞同近来学者提出的,将死亡赔偿金定性为近亲属的“逸失利益”的观点。其实这种利益和秩序是亲属关系在社会中的体现。死亡赔偿金作为侵权死亡赔偿的一部分,是对近亲属因亲人离世导致扶养费的丧失或物质生活水平降低这一损害的赔偿。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其必然处于一定的家庭关系中,而其生命的丧失会给相应的家庭和个人带来可预见的财产损失。“逸失利益”说基于此点而认为死亡赔偿金的请求主体是近亲属。因为生命本身无法赔偿,死者也无法在生命权被侵害后自行提出损害赔偿请求。民法中的权利义务均是以自然人的存在为前提的。生命丧失伴随的是权利主体人格的消灭,也就不能享有民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现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死者的人格利益,即对死者死后的名誉等进行维护。其实这保护的也是死者近亲属的利益。死者近亲属因与死者的关系而不能忍受他人对死者的侵害,从而在财产上和财产上受到了损害,因而其近亲属可以要求赔偿。也就是说,不管是财产上的可收入损失还是含有人格属性的精神损害的赔偿都是针对近亲属而非死者的。在弄清楚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后,其他问题相对而言就显得较容易解决。

三、正确解读“同命不同价”

在我国的现有法律中,影响死亡赔偿金数额的因素不只有城乡差别这一因素,还有国籍、年龄、行业等因素。例如《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规定》列明: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每名旅客的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40万元。而《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规定》则规定: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侵权而导致乘客死亡的,铁路运输企业对每名旅客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4万元。由此我们看出,同样是因为交通运输而导致的丧失生命后赔偿,不同的行业却有如此大的差别。但是针对我国目前各地发展差距较大,不同的行业投入不同的情况,进行有差别的死亡赔偿金制度还是有必要的。按照通俗的理解也就是在符合条件和规定的情况下实行“同命不同价”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德沃金在其《法律帝国》中说到:“我们没有普遍的义务要在每件事中以同等的爱护和关怀对待我们社会中的所有其他成员。但是我们认为,我们的政府,即人格化的社会,确实有这种义务。…政府作出的决定涉及生产、分配、财产所有权以及人们使用他们自己财产的权利。这些决定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种财产方案。”豏按照德沃金的观点,不同的观念即要求政府有不同的方案,但是无论是按照功利主义、福利主义还是资源平等

论都没有赞同绝对平等化,而且都不否认个人在社会中依据自身力量所创造的不同的财富,政府按照规定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分配给其资源就实现了某种平等,这是对公法的要求。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现有的规定违背了宪法的精神,我们仔细思考不难得出,宪法的主旨是要求每个人得到国家的平等对待而非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因此,把现行的死亡赔偿制度说成是对平等权的侵犯可能有些牵强。

正义是民法的根本价值目标。民法上所追求的正义就是要在最大限度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又使每个人的利益之间均衡有序并凝聚成一个社会整体目标。虽然正义的内涵丰富多样,以致人们很难给正义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正义最基本的要求是个人利益目的的实现,这一目标就决定了正义更直接体现于调整个人利益关系的民法权利体系之中。豐《侵权责任法》被认为是典型的私法,其属于民法中的一部分。那么它的目标就应该是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利益。损害赔偿往往是以填平损失为原则,如上文分析死亡赔偿金是对近亲属相关利益的赔偿。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其可为亲属所创造的财富显然是不同的,那么必然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死亡赔偿金做出合理的界定。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其中矫正的正义就是指对私权地位受到损害的救济,或者是对社会成员之间受到破坏的利益关系的均势或平衡的重建。在死亡赔偿金制度中,就需要用矫正正义的理念来填补受害人近亲属因此而遭受的损失。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平等并不是分配上的一致,而只是相互对等。由此可以看出,实行定额化的死亡赔偿金并不合理。

而我国现有的死亡赔偿金制度之所以会引起民众的不平情绪,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本身对平等和正义的理解有偏差,另一方面是公权力机关没有以恰当的理由和合适的标准来说明差别的合理性,尤其是以城乡作为标准既没有体现出形式平等,也没有达到实质平等。因此,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是存在众多问题的,但其设置初衷-实行有差别的赔偿,是符合现有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只是在操作过程中选用不合理的判断标准。

(作者:杨颖,扬州大学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学;杨恩才,扬州大学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注释:

傅蔚冈."同命不同价"中的法与理.法学.2006年第9期.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页.

德沃金. 李常青译.法律帝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4页.

王利民.民法的精神构造.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上一篇:论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下一篇:以“群众参与土地开发”破解城建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