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从合作原则角度谈寒暄语

时间:2022-09-27 04:15:18

论文题目:从合作原则角度谈寒暄语

【摘要】 寒暄语在日常交流和人际关系的维持方面起着非常的重要作用。然而寒暄语在特定语境及行为对象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本文对寒暄语的涵义及形式进行介绍 ,结合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对暄语的不同交际效果进行探讨 ,探索造成同一寒暄语交际效果差异性的因素,为不同情景下的交际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寒暄语;人际关系;合作原则

【Abstract】The phatic commun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aily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maintenance. However, it has its difference of perlocution in the special context of different listeners. The paper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e meaning and types of phatic communion, a probe into the communicative effects about phatic commun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proposed by Grice and a search into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result in the difference of communicative effects about phatic communion, hoping to offer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to communications in different contexts.

【Key words】Phatic commun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operative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 D8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94-02

寒暄语,作为一种表示应酬的辅语言,具有缩短交际者之间社会距离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也是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真实反映。从历时角度来说,寒暄语的研究有一种从定义的界定到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再到用语用学理论加以阐释的趋势。

1 寒暄语的来源与涵义

寒暄语这个概念最早是由Malinowski提出。Malinowski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并不总是为了提供和获取某种信息,有些交际只以建立和保持社会接触为目的。”在1923年的一篇“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的论文中,他把这类交际统称为Phatic Communion。这个术语很快被语言学界所接受。

另外关于寒暄语的含义《辞海》中的定义是“寒暄语指见面时问候起居、冷暖等的应酬话”;《古汉语大词典》中的定义是“寒暄语是问候起居冷暖等的客套话。”O’Donnel和Todd对应酬语的划分比较宽泛,他们把对话中正题之外的部分一概看成应酬语。由此可见,寒暄语并不是用来交换信息或意见而是用来维持社会关系和营造谈话氛围的重要手段。

2 寒暄语的基本形式

由于英语语言使用者特有的直线式思维方式,英语的寒暄语大多意思直接明了。常见的形式主要有问候式、询问式、评论式(漫谈式)及回顾式。①

2.1 问候式

这是寒暄语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比如生人初次见面的“How do you do?”,“Nice to meet you!”;有时间限制的问候语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Hello!”,因为“Hello!” 是一种非正式的问候语 ,其使用也不受时间的限制 , 一般应用于朋友或者熟人之间 。

2.2 询问式

询问式寒暄一般是指通过询问对方某方面的状况而达到表达关心 、加深感情或者进一步展开交谈的目的 。该形式的寒暄语在汉语及英语的使用中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在使用英语及跟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要避免谈及钱财问题“(How much is your shirt?”)、婚姻状况(Have you gotten married?”)、年龄问题(How old are you?”)以及健康状况(Are you sick? Go and see a doctor.”)。”特别是对于最后一种问及健康状况,中美就有很大的差异如果说话不当可能会影响谈话的进行或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中国人会建议患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并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可以了。与之相对,英语国家的人一般会在询问式寒暄语中问及 “ What about your weekend?”,“How is everything going”, “How is your work?”,有时候也可以问到比较私人的问题,比如可以问已婚夫妇“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2.3 评论式 (即漫谈式)

评论式 ,就是通过评论某些状况达到寒暄或者展开谈话的目的。最常见的一种是对天气的评论,如“ Fine day, isn’t it ?”,另外还有对说话对象或其物品的评价,如“ Your handbag is beautiful”,“The shoes suit you well !”,这种对对方或者其物品进行评价的评论式寒暄在公关语言中也被称为夸赞式,因为人们通常使用恭维赞美的语言以达到建立和保持良好社会关系的作用。当然也有贬低式的评论式寒暄,如“His behavior is so strange today”而展开对他人不良评价或者由于个人性格及心情的原因不顾不良后果及尴尬发出不太适当的贬低式的评论。最后一种是对当时语境中的事情进行评论,可叫做触景生情式。这种评论也可以应用于与陌生人的搭仙 ,如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感觉无聊“ More windows should be opened, don’t you think so?”。

2.4 回顾式

回顾式寒暄一般是说话者令对方感觉到受到了关注。常用的有“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或者简化为“Long time no see”。

3 合作原则与寒暄语的不同取效

哲学家兼逻辑学家,保罗.格莱斯提出了语用学中第二个重要的理论“会话含义理论”。他曾经尝试解释自然会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常涉及隐含信息。他认为:“在进行会话时,听者首先必须愿意合作,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交谈。这个原则称为合作原则。”[2]

3.1 数量准则与寒暄语的不同取效:数量准则指你所说的话在数量上既不能超出也不能少于为达到当前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量。例如A向B发出询问式寒暄“你儿子的学习怎样?”当B的儿子学习成绩很优异,那么B会很乐意说自己的儿子各科成绩都很好,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等等。这时候B完全遵循了合作原则给出的信息充实、清楚。对于取效而言,B的回答会让A觉得羡慕或者觉得为自己家的孩子找到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所以该寒暄达到了积极的效果,双方可能会继续交谈。

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是个差生,考试经常不及格的听话者而言,B或许会简单应付一句“学习一般”。这就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B给出的信息不够充分、详细。对于取效而言,A会觉得B不友好,而B也会觉得A多事或者是有意取笑他,不利于双方展开进一步的交谈。

3.2 方式准则与寒暄语的不同取效:方式准则指说话意思要明了,避免歧义。

男孩对女孩说:“你不戴眼镜的时候很漂亮。”③该寒暄为评论式。按照寒暄是为了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原则来看,男孩是为了让女孩开心,博得其好感。但由干这句寒暄语本身没有严格遵循方式准则,即表达要避免歧义,所以就存在了两种取效。第一种取效,女孩认为男孩是在赞美自己,双方保持了愉悦的关系。第二种取效,女孩会认为我戴眼镜的时候很丑了。那么男孩非但没有博取女孩的好感很可能还会让女孩反感他。

3.3 相关准则与寒暄语的不同取效:方式准则即指说话要和谈话内容相关。例如A向B发出询问式寒暄“最近工作怎样?”A回答“我前几天出去旅游了。”这是在A、B双方都知道B完全有可能告诉A他最近的工作状况的情况下说的。然而B的回答完全与提问无关。B违反了相关准则。如果B直截了当的告诉A他的工作境况,那么双方的谈话有可能继续。但是B的答非所问很可能让A感到尴尬、无趣,不利于谈话的进行。

质量准则与寒暄语的不同取效:质量准则指不要说自知是假的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以询问式寒暄为例,同事A对同事B说,“你工作如此积极,是不是得到升迁了?”B回答“我这是在将功补过。”这是在A、B双方都应该比较了解彼此的工作状态,B也可能之前在工作上有些失误,受到了领导的批评。而A在说话之前明知B在工作上不是很顺利还这样问,违反了质量准则。B如果不是很介意的话可能以玩笑应之,双方可能换其他的话题。但如果B觉得A是在故意取笑他并且在语言上进行回击,那么谈话很可能不快而终。

总之,寒暄语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对于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特定语境下对特定对象的寒暄语传递可能会造成特定的影响,在合作原则的指导下我们能避免不合时宜的语言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因此,以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探讨寒暄语的交际效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雪梅.从语用学角度看寒暄语的不同取效[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 Grice. Logic and Conversation[C].The Discourse Reader. London: Routlege Press, 1999:25-26.

[3]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0-251.

[4] 郭华.有用的废话 ― 从语用角度谈“寒暄语”[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55-56.

[5] 李庆明.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6]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3.

[7] Rosamond Mitchell &Florence Myles.(2004).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戴炜栋.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9] 朱永生:Phatic Communion [J].山东外语教学,1989(4).

上一篇:浅析数学课堂气氛现状 下一篇:让小学英语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