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9-27 03:06:25

浅议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老师的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意义、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创设参与情境、教师自身教学情绪的调整等方面进行阐述,介绍了几种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学习、兴趣、培养

在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要改变学生心目中历史课刻板、枯燥无味的形象,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才能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创造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从而挖掘他们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意义

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表现得兴趣乏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学生觉得历史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语文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学习数学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学习物理可以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而学习历史只是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似乎对于现在和将来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针对此,历史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让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首先,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不至于在同样的事情上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其次,在古代,有很多思想和文化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打磨而失去生命力,相反,这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很多东西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然很有价值;最后,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使人们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科学的预测。总之,历史学科绝对不像部分学生所想的那样没有什么用处,恰恰相反,学习历史不仅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甚至对整个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学生意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就比较容易激发学习历史的欲望和兴趣。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众所周知,不同的气氛导致不同的教学或学习效果,所以要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必须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第一、教学内容要分量适度、深浅适当。

教学内容分量的多少和深浅程度都会影响课堂气氛。教学内容过多、教学内容过于深奥,学生难于接受,必然造成紧张的气氛,以致影响教学效果;内容过少、过简,学生不用思考就懂,会导致课堂气氛松懈,这也不可能成为学习上的积极因素。所以教学内容要分量适度、深浅适当。

第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积极交往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现代的中学生有思想,有自己观察问题的方式,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甚至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身为人师,既要当好先生,又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感到自己在人格上与老师是平等的,感到老师的可亲、可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主动的学习。例如,中国近代史中,陈天华蹈海、邹容慷慨入狱、秋瑾在起义失败后宁死不离开学堂,学生对于他们的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他们死的勇敢、壮烈,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有人则认为他们都是自愿赴死,死远远不如活更有价值、意义;有人认为,人为了气节、大义可以牺牲生命,但他们完全可以在不丧失气节的情况下保全生命,为祖国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死是一种逃避,是缺乏责任感。争论结束,虽然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和认识,但教育的收获就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中,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书与育人并举。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方式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衡量一种教学方法优劣的标准是教学效果。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讲授方法灵活而多变、教具直观性强、形式新颖而多样、教学手段运用灵活而恰当,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鼓励、信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教、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凡此种种,都足以造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学有所得。“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时,才去帮助他”。(蔡元培)如在讲授《秦汉时期的文化》一课时,当堂演示张衡的地动仪模型,当地动仪上的一只小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时,叮当一声,学生们禁不住拍手称奇。再如,在讲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时,为了配合强渡金沙江艰险场面的描述,播放了《长征组歌-入云南》部分乐章的录音,歌声一起,同学们齐声附和,此时学生的情绪之兴奋、学习之自觉,实在难以言状,可谓课堂气氛已达到了最佳状态。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使人们感到:当学生心理上不再紧张,当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便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乐趣,聪明才智才会得到充分体现。积极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所能起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三、教师自身教学情绪的调整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如此的尴尬,走进教室上历史课,学生懒洋洋,不被重视,自然而然历史教师情绪也受感染,言简意赅,平铺直叙,用不了一堂课时间,处理完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认知有一定距离,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困境。但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当着领路人的重要角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不能因学生的倦怠,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正因如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要拥有激情,使教学状态自然而自信,教学语言形神兼备,潜移默化,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乐学,乐于探讨,让教学活动在轻松活泼、精神饱满的气氛中进行,一堂课上下来学生还是意犹未尽,真正体现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做好这一点,历史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深入钻研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教学语言精炼,教学方法自然贴切,才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创设参与情境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

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模拟角色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作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的历史,探索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当时的国情和救国方案进行探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究。从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的现象可见,让学生成为历史角色的扮演者,实际上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学生在扮演历史角色的过程中,通过概括史实、设计方案、评价历史事件等活动,也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巩固知识,笔者曾设置过知识抢答,模仿中央二套李咏主持的幸运52节目,将学生按排分组,问题的设置配合分数的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集体荣誉感也得到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中,曾经设置了一场十分钟的小型辩论赛:全球化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气氛活跃,而且知识记忆简单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了许多。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讨论法也是经常采用的历史活动。讨论前教师应当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当出现争执时,不要轻意否定任何一方,并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

面对历史,学生如果没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就很难形成牢固的历史知识,更谈不上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借助一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创设一系列可以参与的历史情境,这既可以使学生感知历史的真实、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协作的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爱说、好动、喜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使学生能以最大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高昂的学习兴趣来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段探究教法,创新教法,授新学法,使我们的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有所获。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情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