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内外受敌 一窝蜂发行饮鸩止渴

时间:2022-09-27 02:43:21

“这是自取灭亡!”

“一窝蜂之后,往往是灾难!”

“这样下去,我们都完蛋!”

这不是在谈论全球气候变暖,而是广州、上海三位基金公司高管对盲目发新基金做出的第一反应。

在各种理财产品袭向市场时,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产生,拼发产品成为多数基金公司的选择。兴业全球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杨卫东把这理解为“饥渴状态的后遗症”。

“不发不行,如果我们不发,银行客户经理会建议投资者赎回老基金,购买其他公司的新发基金或银行理财产品。”一位深圳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叹道。

在《投资者报》记者的采访中,多数人士表达出迫不得已的无奈。

正如上海一位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所说,滥发基金是一种灾难,每个基金公司不可能做大做全,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每丢失一个份额,都产生了一种愤恨。

“所以,能静下心来搞服务,一心为持有人理财是行业的大幸。”他对记者说。

发行一窝蜂

据Wind数据,目前正在发行的公募基金产品共25只。

今年以来已成立的基金超过70只,这意味着,上半年,公募基金发行总数将轻松过百,照此速度,应验年初一位公募高管年内产品总数有望超过1000只的预测已经没有悬念。

事实上,大多数基金公司发行产品是为迎合市场,以达到“好卖”的目的,然而是否“好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2009年,上证综指大幅反弹,指数型基金大行其道,仅此一年指数基金发行量近40只,而这之前其总数不过16只,然而,到目前,这40只指数型产品一半净值在0.9元以下。

2010年,中小盘股飙涨,以此为主要投资标的的中小盘基金数量猛增,2009年底至2010年底成立的中小盘基金,占据了同类基金总数的六成之多。

2011年,热点又转到QDII基金和可转债基金上。今年以来,QDII基金业绩整体跑赢A股基金,QDII又被基金公司瞄上,目前已成立11只,另外根据证监会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请进度,尚未发行和待审批的QDII基金数量达12只;同样的例子还有可转债。

“什么叫竞争白热化?这就是。”上海一位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说。

QDII基金和以可转债为代表的债券类基金是否走2009年指数基金、2010年中小盘基金的老路,持有人需要警惕。

外来压力大

一个基金公司既要从银行嘴里扒米粒,又要防止自己碗里的饭跑到另一家基金公司碗里,这真可谓“前怕狼后怕虎”。

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阳光私募基金以各自的优势,对公募基金市场形成挤压,正如上述深圳市场总监而言,短期来看,只有靠不断发新产品来维持现状。

银行理财产品是公募基金最大的竞争对手,发行数量和规模猛增,光今年一季度净增规模就超过公募基金总规模。

普益财富银行理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已达3691款,同比增加1777款,环比增加539款;发行规模约为4.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约2.92万亿元人民币。

为了适应银监会6月对银行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的新监管标准,业内预计,银行将加大理财产品发行力度以吸引资金流入银行体系,大幅提高存款余额,这对公募基金而言,无疑是个坏消息。多位基金公司高管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对公募基金冲击肯定会加大。

另外,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和私募基金近两年迅猛发展,不断蚕食公募基金份额,目前,两个行业的总规模均在1500亿元左右。

Wind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券商集合理财增长较为迅速,2008年底,只有19家券商有集合理财业务,共计有券商集合理财产品34只,规模300亿元,然而目前,开展集合理财业务的证券公司已经有53家,集合理财产品的数量猛增至210多只,总规模突破1500亿元。

同时,《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随着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由报批制改为报备制的预期越来越强,大多数券商积极筹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这对公募基金而言,也不是好消息。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4月共发行45只阳光私募产品,这远超4月公募基金14只的发行(公告或即将发行)数量,与三月份阳光私募扩容势头相比,新产品增发速度达到66%,阳光私募产品数量突破1000只大关。

公募饮鸩止渴

基金扎堆发行,大多基金公司属于被迫而为之,是应对行业危机感的自然选择。

在兴业全球副总经理杨卫东看来,在整个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发行新基金在增加资产规模、增加客户覆盖面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而来自私募、券商等外部的竞争愈加激烈,使得基金公司有抢夺客户资源的危机感。

然而,竞争是残酷的,基金发行规模越来越小。

Wind数据显示,2009年基金平均发行规模为29.5亿元,2010年为20.9亿元,今年以来下降至16亿元。

“迷你”基金数量增多,仅新成立的单只基金目前规模在2亿元以下的超过五只,包括信诚中证500(A\B)、华泰柏瑞上证中小盘ETF及连接基金、国泰上证180金融ETF、海富通大中华精选等。

“频繁发行将促使销售渠道让持有人不断赎回老基金搬进新基金,逼迫其他基金公司为了维持份额也不得不发行新基金,并将迫使基金公司不断接受渠道越来越高的要价,最终对整个行业都没有好处。”杨卫东说。

“这是自取灭亡,饮鸩止渴。”谈及基金扎堆发行,一位基金公司督察长说。他感叹,目前的竞争太激烈,“很快就会出现半途夭折成立不了的基金,或者年内就能看到”。

这一点,杨卫东也认可。他分析说,市场的力量最终会起到约束作用,未来市场上甚至会出现主动和被动的基金清盘。

上一篇:68只新基金“融资”1231亿元:汇添富首发规模最... 下一篇:销售与业绩成反比 基金卖不动时最值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