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9-27 02:11:08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结合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机制,保障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秀平(1978-),男,山东青州人,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讲师;王胜辉(1964-),男,山东黄县人,沈阳工程学院校办产业处,教授。(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工程学院校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42-02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紧迫需求,我国逐步加大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力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类型,与以前的非全日制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许多差异。[1,2]因此,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认识现状,探讨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寻求适合的模式,是保证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础分析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已经具备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属于在职学习。他们从单位回到学校,对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对课题和研究方向也有深刻认识,许多学员是带着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来进行学习的。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是一直读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缺少工程实践经验,也没有实际岗位的工作经历。正是因为没有工作单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部分只能依托学校的定点实践基地或者导师的合作企业来完成。因而,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受如下因素的影响:高校实践基地的数量、规模、质量、指导教师的横向课题情况以及学校的实践基地约束机制等。高校如何建立一批稳定、高水平的实践基地,如何制定和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以保障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是目前高校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为社会提供自主创新的双重任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沈阳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培养主要面向服务社会,即能服务于特定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因此,对该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学校、导师、企业的合理激励机制,顺应产、学、研合作办学理念。以校内实验室进行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基础,建立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依托导师承担的纵、横向课题,锻炼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4]

1.合理制定培养方案,为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一种专业学位类型,其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管理工作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沈阳工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重视知识体系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注重实践环节建设,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制定符合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确定方案考虑了强化基础课程,突出应用课程,重点加强工程硕士过程的实践能力培养,从方案上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

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的工程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覆盖了现代电气工程领域基础知识和理论,课程设计更倾向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比如开设智能微电网新专题,依托电力学院微电网实验室的建设契机,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校内实践能力培养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模式

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具备了几乎涵盖发电、供电、输电和用电等领域的全部实验室,比如有电网仿真实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电气运行实习中心、智能电网全数字仿真实验室、电机特性仿真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将为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生的课题实践提供了支撑。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沈阳工程学院具备了高校中优良的实验条件。根据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对于校内实践,研究生在读期间分段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在第二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进入学院相关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提高校内实践能力,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电力学院科学、合理地利用实验实习条件服务于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考虑学生的课题内容,最新设立了4门实践课程,积极改变实验室管理制度,创立实验室“随时预约,自主实验、科学分配、统一管理”的管理方式,保证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校外实践能力采用“深入对口企业、亲临生产一线、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第三、四学期沈阳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规定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年。因此,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要深入对应研究方向的企业进行实习,加强能力培养。比如,有学生选择了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方向,结合课题的研究方向,学校选择到沈阳某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实习。以下详细阐述了实践与理论的衔接过程。

首先,在第一学期理论学习时,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研究生选择了相关理论书籍,如“电机原理”、“现代电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课程,经过学习后研究生都具备了电机及其控制领域相关知识。然后,指导教师给学生制定了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为特种电机的控制技术,并将学生送至沈阳某电气有限公司,使学生深入该企业生产一线对生产设备进行深入认识,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最终达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无缝衔接。

4.倡导“产、学、研”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沈阳工程学院与电气工程较为集中的企业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基地。企业在实践条件、实践内容、管理模式及实践指导教师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保证;而高校具有良好的人才资源,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参与项目和课题研究,利用新技术研制新产品。企业为实践基地和科研项目提供资金资助,校企双方的导师合作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及时解决和处理工程硕士生学习与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工程硕士生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实践工作,进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双方充分发挥了各自在教学、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为沈阳工程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针对生产进行研究开发的实践基地。

自从2012年获批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招生点以来,在工程教育方面,沈阳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行内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以项目课题为依托,鼓励把论文研究结合实际,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的产品上。比如,沈阳工程学院与电科院签署了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在第二或者第三学期,学生便可以去电科院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经过几届研究生的培养实践,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的研究生在实验室基本上能够对电力系统的发电、供电、输电和用电等方面的知识有了较好的了解,同时结合理论知识和研究课题,再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过程中能较好地将企业的生产实际与课题进行有效结合,实践效果良好。无论从研究生毕业撰写的论文,还是从学生的就业反馈来看,沈阳工程学院的培养模式都能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具有鲜明特色,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文霞,王其东,李军鹏.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5):77-80.

[2]李晔,王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83-87.

[3]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 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4]王钰,康妮.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上一篇:有效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下一篇:坚持输配一体 放两头管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