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盘县石漠化现状及综合防治思路

时间:2022-09-27 12:40:54

浅析盘县石漠化现状及综合防治思路

摘要:盘县由于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森林砍伐、土地不合理利用、采矿等人类活动因素影响,石漠化程度深、面积大,逐年呈扩大趋势,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加大了后期的治理难度。文章分析了盘县石漠化形成的原因,结合盘县实际,针对盘县“喀斯特”地区特色的石漠化预防、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等,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防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环境地质灾害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3-0146-02

1 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因人地矛盾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在视觉上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

盘县“喀斯特”面积为2635.9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98%;已经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1187.4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27%;无明显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711.9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55%;潜在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735.6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8.13%。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的面积为540.4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32%;中度石漠化的面积为356.4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79%;强度石漠化的面积为237.2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85%;极强度石漠化的面积为53.3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1%。全县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合计646.98km2,占全省石漠化总面积的15.95%。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作为土地退化的结果,石漠化的表现具有程度的差异,石漠化等级划分就是土地退化的程度的辨识和划分,实质上是对土地生态脆弱性和土地生产率高低的划分。

“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环境地质灾害,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生态的脆弱,以至形成以石漠化为核心的灾害群与灾害链。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石漠化—旱涝灾害—生态系统退化集聚性发生和因果循环,结果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价值丧失和非地带性干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系统退化、物种灭绝、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水资源供给减少、用水短缺等灾害,加剧了“喀斯特”地区的贫困状况,威胁到人类生态安全,治理难度将越来越大,治理效果将越来越差,资金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2 石漠化成因

从实际调查情况看,盘县石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成因,也有人为成因,而大多数是二者相互作用后的结果。

2.1 石漠化发生的自然因素

2.1.1 岩性的影响。“喀斯特”山区的成土母岩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的碳酸盐类岩,岩石质地纯、易溶蚀,是产生石漠化的基本因素。

2.1.2 地质地貌的影响。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中段的过度地带,地势西北高(最高海拔2807m),东部和南部地势较低(最低海拨740m),最大高差2067米。在南北盘江的强烈切割下,形成了垂直分异大、水平分割强烈的中山峡谷地貌,致使山坡陡峻,从而使得山体的保土能力弱,水土容易流失,导致了大面积的石漠化。

2.1.3 “喀斯特”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多属石灰土。这一水土条件下的植物一般生长缓慢,而对环境变化反应极为敏感,森林生态阀值低,且易退化,一旦过量采伐,极易导致石山。

2.2 石漠化发生的人为因素

2.2.1 砍伐森林。大面积毁林开荒造成了森林的严重破坏,致使森林覆盖率锐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是盘县石漠化进程加剧的人为主要原因。

2.2.2 土地不合理利用。据统计,盘县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3.35%,“喀斯特”面积占山地面积的73.54%,农业人口的80%以上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由于没有平地支撑,人们不得不向坡地垦荒求粮,导致对坡地的不断开垦,使得其保土能力下降,“喀斯特”陡坡不断荒漠石漠化。

3 综合防治措施及建议

石漠化有“地球癌症”之称,治理难度很大,但许多试验表明,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并辅以人工促进更新,中度等级以下的石漠化,一般在封山1~2年后可见草坡,5年左右可见灌木,15~30年可形成“喀斯特”森林植被,贵州茂兰、云台山等“喀斯特”原始森林的存在,证明了“喀斯特”石山上能够生长茂密森林的事实。盘县有丰富的水热资源,有利于植被自然恢复;有丰富的物种(杉木、柏树、马尾松、金银花等),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多样的物种选择。根据“贵州‘喀斯特’少数民族地区人地关系与区域开发”、“贵州‘喀斯特’(岩溶)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等科研项目的实施,结合盘县石漠化形成的特点,针对盘县“喀斯特”地区特色的石漠化防预、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等提出如下综合防治措施:

3.1 坚持防治并重、防重于治

加大预防保护的力度,杜绝人为造成新的破坏。“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要防治并重,防重于治,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制度和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从根本上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现象的发生。

3.2 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

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修复能力,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这是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加快石漠化治理的费省效宏的办法。从项目区已经开展的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看,只要配套措施跟上,管护措施得力,工程实施后第二年就能看到效果。

3.3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针对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和群众贫困的特点,把石漠化治理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花椒、生姜等具有市场优势的经济作物,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3.4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以示范小流域和“精品工程”影响和推动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的发展,通过对区内不同类型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治理,创建适宜于岩溶石漠化环境特征,具有明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对石漠化特别严重、群众基本生存条件难以解决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建设“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科研、实验、示范基地进行研究,总结经验,以便大面积推广应用。

3.5 采用行政、法律手段进行干预

政府部门应采取行政、法律等手段,严禁采矿弃土弃渣的乱堆滥放,闭坑矿山要及时进行矿山生态修复;严禁砍伐灌木丛,对森林植被的砍伐严格执行森林砍伐审批制度。

4 结语

“喀斯特”土地石漠化防治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涉及面广、投入大、时间长,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来研究和协调“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人地关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以科技促效益;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执法,遏制人为新的石漠化。

上一篇:刍议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下一篇:急倾斜厚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开采沿空掘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