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时间:2022-09-26 11:58:4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采用独特的方式充实与推动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所以,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持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断探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从而达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67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面临着全新的问题与机遇。随着我国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外来思想的大量涌入,在国内掀起了多元化文化的浪潮,广大大学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价值选择,多元化的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社会当中一些不良的现象――腐败,对于人们自身信念与行为产生扭曲,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扰,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同时,当前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积极性低下,甚至出现反感的情况,各方面的因素都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实现其既定的教育目标。所以,当前急需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

1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创新制度育人机制

高校的校园文化属于一股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巨大的文化引导与融合能力,能够从人文关怀的层面对高校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观念以及思想品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与文化氛围。这就要求广大高校在落实国家与教育局的相关规定的同时,还应当针对学校自身制度的缺陷,严格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要求制定出符合学校特点的细则,最终形成别具一格的大学校园制度文化。此外,高校还应当从组织制度、廉政制度以及考核制度这几个方面入手,将制度的隐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广大大学生在受到外在制度规范的同时,又将制度文化内化成为自身的内心行为准则。

2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利用环境熏陶教育资源

高校校园的各种物质文化组成部分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资源之一,应当将高校物质文化当中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模式充分发挥出来。高校文化当中的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承载体,其凝聚着高校人的文化的物质存在形态,是高校在长时间的发展进程中所累积形成的物化形态存在的总成。高校的物质文化能够从侧面映衬出这个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素质,而高校物质文化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与环境,对于长时间处在其中的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环境育人”效果,采用学生共同构建的周围环境、采用丰富集体所产生的所有东西来实施教育,这本身也是教育进程当中无容忽视的环节[1]。

高校需加大基础设施与校园景观的建设力度,利用这些设施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同时还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校园重要行路的两边或主要建筑物旁,在学生聚集较为密集的地方设置标语牌、标识牌或者宣传栏,运用丰富多彩的文字,通过各类型的报纸等来构建高校文化场景。宣传橱窗、高校出版社、高校广播电视、校刊以及校报的构建,能够将高校文化的宣传舆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各个教学楼的内部贴上醒目的标识,比如“节约用水”等,能够有效的督促大学生,使其养成环保、节约的良好习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贴上“不要乱丢垃圾”、“手机铃声调成振动或静音”等相关标语,能够提醒大学生注重公共场所的秩序。此外,高校还应当将学校内部的橱窗利用起来,将高校的学风、校风以及教风等情况张贴在醒目的地方,又或者张贴学校的优秀事迹、内部的校刊与校报等,使得学生能够受到高校文化氛围的不断熏陶。

3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强化精神育人导向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持续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已经涉及到校园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给广大大学生创造了全新的生活、学习模式,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想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文化拓展了高校校园的领域,高校网络是对高校校园实体的延伸,所以必须要加大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力度,注重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但必须注意的是高校网络文化的持续发展对于高校文化建设造成了非常大的干扰,互联网文化的多元性对于高校价值观念的整合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互联网当中,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重价值判断准则、特别是一些完全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负面的干扰。而互联网文化在为大学生创造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使得社团、院系以及班级等这些传统的人际交流平台受到影响,导致人际关系朝着疏离化与虚拟化的趋势发展,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于实际生活当中的人际交流出现排斥的情况,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2]。

鉴于此,互联网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这就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师仔细分析大学生成长规律和互联网文化发展规律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来对大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高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建自己的主页,透过主页向广大学生传递高校的信息,同时要加大校园网络的管理力度,注重网络游戏、BBS文化、短信文化、QQ文化以及微博文化等的管理,并通过这些平台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进程当中,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个浓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栋梁之材[3]。

参考文献:

[1]杨娜,刘朋.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学术论坛,2009,(3).

[2]张忠迪.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述[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

[3]欧阳永忠,区瑞珍.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作者简介:李伟,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6

上一篇:高校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