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词浸润我们的心灵

时间:2022-09-26 11:26:46

让诗词浸润我们的心灵

教育部网站日前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要求,在中小学课程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要想诵读有实效,得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引导学生进入书中。现在,我针对这一点谈一谈具体的阅读指导方法。

第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诗歌意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传统意象。如果我们学生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第一组: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其中的代表有杨柳。长亭。南浦、酒等。柳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王维的《渭城曲》中的“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二组 :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代表意象有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斜阳(夕阳、落日)、杜鹃鸟等。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第三组: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楼兰。长城:如陆游诗《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第二,古诗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统领全诗的主旨,因此,读出关键字词,还必须围绕全诗进行赏析。具体思路可以参考以下几步:步骤一,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步骤三,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举例来说: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中“绿肥红瘦”一句,“绿”、“红”借代绿叶和红花; “肥”和“瘦”,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用来写人的“肥”、“瘦”二字,用来写绿叶繁茂、红花凋落憔悴时的形貌。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很有新意。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景观,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最有名的当属《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特别巧妙,历来备受好评。这个字好在什么地方?

这句专写杏花,闹,本指热闹,此句指春意盎然。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卓绝千古,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且“闹”字把无声的春之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化静为动,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总之,有很多的诗,在时间的长河中醇化为酒,至今诵来,依然能感觉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阔胸襟,感觉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壮。这些诗,激励着一代代的青年昂扬奋进,已成为永恒的格言。同时,还有很多很多的诗歌,它们低调而安静,隽永而缱绻,他们静静流淌在泛黄的书页里,在每一次心灵碰撞时翻飞起舞,低语着曾经的故事。我们读诗,读的不是单纯的字与词,而是背后深沉的情感;我们读诗,便是在体验感动,培养人格。

上一篇: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下一篇:浅谈教室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