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效果

时间:2022-09-26 08:42:36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95-01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的一门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很多,但不论运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采用什么先进手段,都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对此感兴趣时,才会学得更好。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体会到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进行病理教学,可能对学生是最合适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主要以病例为“模块”,通过观察、示教、讨论及讲解来达到学习目标,其有助于医学生通过病理这一桥梁实现基础学科与临床联系的过渡,对医学各科起到很好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作用。为此,笔者就以病例为“模块”的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1用病例引入新课,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利用病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对这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学习兴趣。如在上“休克”一章时教师先给学生提出病历摘要:患者黄某,男性,19岁,外出务工,不慎从高处坠落,事发后由他人救起。体检: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冷、出汗,左耻骨联合及大腿根部大片淤斑、血肿。BP:65/50mmHg, HR:125次/分,T:36.8℃。伤后送医院,途中患者渐入昏迷,皮肤淤斑,最终死亡。问题:①该患者应属何种休克?②送医院前患者处于休克的哪一阶段?③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什么?④请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抢救此患者的原则。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索、学习该病理过程上来,学生听课时也能认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2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病例,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

如在讲完“血栓形成、栓塞”后,介绍病例:患者,男,42岁,建筑工人。因摔伤致股骨上段及骨盆多处骨折入院。术后卧床静养1个月余,病情稳定。临床为了解骨折愈合情况,转动患者肢体进行正位、侧位X线拍片,愈合状况良好。随即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症状,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尸体解剖,体表及各脏器未发现明显病变,于肺动脉一级分支处,有一直径1.4cm之血栓,阻塞管腔,其尾部逐渐变细与右心腔和下腔静脉相连,血栓体长38cm。延下腔静脉剖检,于股静脉处发现血栓头部脱落之创面。思考:①患者急死的原因是什么?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其死因。用刚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来分析患者死亡原因。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发言积极。通过讨论,轻松地掌握了血栓形成、栓塞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插入病例,作为讲课内容中的一组成部分,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3在一堂课结束时讨论病例,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

教师就本次课内容,课尾时展示病例,组织学生讨论写出发言提纲,抽学生发言,全班学生来讲评,最后教师给予矫正补充。如“炎症”课结束时,讨论病例:患儿,李某,男性。三天前患儿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昨日起感到右上臂内侧疼痛并红肿,当晚患部疼痛加剧,红肿加重,不敢活动,并有发热,头痛和头昏。今日上午来院就诊。局部检查:右上臂内侧有2cm×3cm红肿区,略隆起,触之有波动感,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触痛。体温39.50C,白细胞计数23×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80,杆状核白细胞0.04。诊断:右上臂脓肿。入院后手术切开,排出黄色粘稠脓液10ml,经给抗生素治疗,5日后病愈出院。回答下列问题:①本例诊断你是否同意,根据是什么?②何谓脓肿?脓液的组成成分是什么?脓液是如何形成的?③本例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的产生机制是什么?④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发热、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和核左移?局部淋巴结为什么肿大?针对所提问题,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以病例为线索,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4将病例作为课后作业,加深学生记忆,强化学习效果

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章结束时,将病例留给学生:某患者肠道手术后,禁食3天,每天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以维持营养和补充水分,没有补充电解质。请问:①患者最易发生哪种电解质紊乱,为什么?②若发生了电解质紊乱,患者会有哪些表现?将有代表性的病例留于课后作业中,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批改,集中讲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用病例预习新课,提高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

如在介绍“肾炎”时,把病例资料发给学生。患儿,女,8岁。因眼睑浮肿,尿少2-3天入院,患者3周前咽喉疼痛,5天前发现两眼睑肿胀,后累及全身。体检:体温37.30C,脉搏110次/分,呼吸29次/分,血压20.0/12.1kPa(150/91mmHg),神志清楚,面色苍白,眼睑水肿,咽红,两侧扁桃体肿大,心肺(-),肝脾未及。实验室检查:尿量少,尿蛋白(+++),尿红细胞(++),透明、颗粒管型(+)。入院后经低盐,抗感染及降血压等治疗,住院45天,症状全部消失,各项检查恢复正常出院。思考:①本例患儿的诊断是什么?②有哪些诊断依据?③患儿两肾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如何?要求学生课后针对病例提出的问题进行预习,避免了学生在新课预习中的盲目性,提高预习新课兴趣,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利用“病例” 为模块的教学,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师生间的对话、讨论、交流及教师的启发,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反复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并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玫,主编.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科学出版社

[2]张芝文,主编.病理学.科学出版社

[3]张敏吉,主编.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一篇:关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探讨 下一篇:自然分娩是最佳选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