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视阈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

时间:2022-09-26 08:30:30

交往视阈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

摘 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效与受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主导的单一灌输式教育有直接关系。交往理性所蕴涵的交往主体间立足于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等思想,对于我们摆脱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弱效的困境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交往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6-0068-04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其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培养政治情感、引导政治行为,其个体价值主要在于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我国高校各级主管部门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为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学生却对此疑惑不解,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多年来,人们着力甚多,但收效不显。探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如何改进的方法,在当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交往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弱效的“病理”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无疑要遵循教育规律。雅思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应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1]检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之现状,不难发现,主客对立、缺乏师生交流的教育理念,脱离学生现实需要的教学内容及简单化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导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弱效的根本原因。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不仅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也取决于哲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在教育学成长的过程中,它的发展方向与诸多观点与概念,都深受哲学发展变化的影响,有的观点与概念甚至完全来自哲学。由笛卡尔所开创,康德所奠基,将人的主体性和意识自由确立下来的近代主体性哲学,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下,将人的生存活动界定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改造和征服。主体性哲学强调主体是活动的出发点,客体是主体活动指向和加工的对象,将人的实践活动界定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化活动。海德格尔认为,其核心内容就是把主观意识的“自我”实体化为“主体”,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是保证其他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最终根据。“‘我’成了别具一格的主体,其他的物都根据‘我’这个主体才作为其本身而得到规定。”[2]主体性原则,内蕴着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为主体宰制客体埋下了隐患。

在主客对立的思想统驭下,教育领域里,一些人把师生之间的关系单纯地视为主客关系,把本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当作“人与物”的关系来处理。如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教师中心论”将视线聚焦于教师的教育行为,只承认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认为教学是单一的主体——教师,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训练、改造纯粹的客体——学生的过程。这种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界影响广泛深远,以它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被看成是真理的代言人,天然享有话语的“霸权”,学生只能听从教师对文本的权威性解释,不得对此有任何怀疑。教育的目的只是通过规劝、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手段来塑造一个个“听话的灵魂”,学生的自主、能动、创造主体性特征被泯灭。这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性原则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本应有的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精神的体验都被抹杀。它不是把受教育者当作人、当作独立的主体来培养,而是把人当作物、作为工具来塑造,这就完全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功能。这样的教育“已不是‘教育视野’中的道德教育,而是‘政治视野’中的一种严厉的道德控制”。[3]

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弱效与灌输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相去甚远也有直接关系。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和渠道空前增多,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此作出回应。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不从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不触及矛盾、回避社会现实等方面的问题。市场经济把实质性功利价值追求提升到突出的地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大量灌输一些脱离实际的内容,无视、错视人们正当的利益要求,缺乏从“应是”到“实事”的有效引导。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与现实生活世界相剥离,与大学生的心灵发展需要不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难以深入他们的心灵,激起他们的道德需要与动机,提升其思想觉悟水平,反而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甚至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只有当教育内容符合接受主体的需要,并能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即“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们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用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说明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人们真正从内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5]

教学方式简单化也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效的重要原因。由于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关系,盲目采用自然科学教育模式。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少课程教学覆盖了不同类型的几百万大学生,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规范和教学要求,具有不容讨论、逾越的性质,教师只是遵循既定的步骤,按照统编教材的内容安排,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传声筒”式的教学,是“多人讲授,套路为一,效果为一”。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记,完全成为一个被动的客体。与此相匹配的考试,实质是考学生的记忆和复述的能力,一些学生甚至不用听课,只需复印讲义和课堂笔记背熟即可。这种教学的效果是,很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原理已经耳熟能详,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却往往游离于他们的头脑之外。这种教育,学生收获的不是沉甸甸的品德与睿智,而是轻飘飘的道德符号与知识气泡。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外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再由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个体外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向学生灌输“真”,而在于要他们领悟“善”;不在于要学生“知”,而在于要他们“行”。在道德的领域内,知与行却不具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道德品性的生成虽然需要有“知”的因素参与,但它却不是一个充分的条件。亚里士多德曾告诫人们,知善不一定行善,善知与善行并不等同,理性的洞见本身并不能保证人们道德的行动,道德的知识担当不起道德品性生成的全部承诺。因此,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的“两张皮”的教育效果背离了思想教育的目标。目前,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常常看到的是,教师高声宣讲,学生集体沉默;教师拚命“布道”,学生无动于衷。这种缺乏师生之间对话的灌输,只能致心灵之间的相互封闭与隔阂,最终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疏离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真正内化的理念,才能成为指导人类行动的根本原则。教育实践表明,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认同,是受教育者能否自觉内化的最关键因素。如果内容、形式和方法不是受教育者所需要的,就无法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内化,外化也就无从谈起。

哲学大师黑格尔称哲学是照亮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及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尤根·哈贝马斯针对当今西方世界异化交往阻碍与破坏合理的社会关系建构所提出的交往理性,禀赋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其所蕴涵的人与人之间诉诸对话与理解、沟通与交往等促进人的发展理念,对于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上一篇:主体\经济\空间:城乡统筹矛盾的三维分析 下一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价值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