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设备点检体系的完善

时间:2022-09-26 08:28:18

浅析设备点检体系的完善

摘 要:主要查找传统的点检模式的弊端,根据实际情况对点检模式进行了完善,使设备点检与设备故障分析有机结合,达到降低设备故障率的目的。

关键词:点检;故障报告单;触摸屏

1 概述

目前,加工五分厂共有设备一百余台,随着技改项目的上马,设备数量较技改前翻了一番,其中一半以上为新设备。新设备运行前期往往故障率较高,这就给维修人员造成很大的负担,甚至影响正常生产。维修人员要想把局势扭转过来,就要避免重大设备故障的发生,尽量将故障隐患及时消除,建立完善的点巡检制度,设立专职点检员。

其实,点检制多年前就已经建立,制度要求每天检查完设备状况后,回到维修室填写点检记录,设备管理人员随时检查点检记录情况以做出反映,但随着设备的增多,维修力量渐渐地已跟不上形势。点检制度形同虚设,维修班组点检记录基本上是根据印象填写,每台设备重要参数没有时间检查,造成设备故障隐患。即使检查出设备隐患,填写了点检记录,但设备管理人员不一定及时根据维修人员的反馈做出计划检修通知。这就造成被动维修的局面。另外,传统点检制度还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比如,即使没有点检设备,也可以根据经验填写点检记录,造成点检质量下降。以上现象都是传统点检制度的弊端。

2 点检制度的标准化、规范化

为了降低设备故障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加强点检制度,变被动事后修理为提前主动检查,把故障消灭在萌芽中。只有加强定期点检,完善原有点检制度,增加与新设备相适应点检体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原有体系的点检周期,才可有效防止故障发生。为了做好点检工作,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的管理模式,根据自己分厂实际情况,对一些制度标准化,形成一套完整的点检体系。

对点检标准的制定、点检过程的实施、点检结果的处理等严格做到标准化与规范化。

(1)依照设备生产的作用、特点、说明书、维护流程、技术文书、实际经验等等,以此来编写成点检的作用标准。其作业标准拟定严格根据七定则,满足设备点检技术需求,同时也兼顾操作当中的可操作的可行性。

(2)点检可根据周期、内容分成四大类:日常、解体、专业、精密。

日常:主要是由岗位操作工作人员来负责。

专业:由专业的点检员负责。

解体、精密:由专业技术人员提出计划,同时由专业点检员和检修工一起来进行点检,再由专业人员对其检测的参数来进行明确,拟定具体方案后检修工作根据方案处理。

(3)根据点检部位及影响生产的程度把点检结果分为三种情

况:A可以不停机修理的或停机在两小时以内的。B必须马上停机修理的。C点检查出隐患部位,但并不影响生产,不需要马上停机的。这三种情况分别以黄票、红票、绿票的形势表示机床的状态。

(4)在日常的点检工作中,操作人员根据每天所拟定的计划,根据点检标准,对设备来进行点检处理。同时还要填写作业卡。如果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有问题的存在。需要将问题分成简单及专业问题。简单的问题直接由操作工作人员处理;如果遇到困难且无法处理的问题时,要填写维修报告,报告维修工作处理,再对结果进行验收、确诊。设备在停机检修以及专业点检时,操作工要积极配合,接受有关指导、培训,掌握简单维修、、保养、清扫等技术。

(5)专业点检需要根据点检的实施细则,每一月底,要由设备科拟定下一个月专业的点检计划,并传达给各车间,让他们可以根据时间要求停机处理。同时,在专业点检前,点检员要查看当日日常点检记录、设备运行记录,对近段时间的设备情况要有掌握,操作工、维修工要和点检员一起点检,以此提升点检、维修的技术,让点检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处理。同时,在点检时要对每一天其他设备都进行巡视、核对日常的点检内容,对设备的故障情况要统计、收集。对一些异常问题分析、了解,结合专业点检的发现,对暂不影响安全、正常的问题当天全反馈至维修车间,并给予时限要求处理。如有较大影响的则要停机处理,将把所处理的问题归入到故障管理内。对一些重大安全隐患的问题则要上报给设备科,并且一起联合管理人员拟定好处理意见,整理成整改方案。对因为各式原因无法或难以处理的问题,在不影响运行、安全情况下,由操作工进行监护运行,结合预知维修时处理。每一个月的月底,点检员要根据结构、状态记录故障维修内容、生产运行报表等等对设备进行分析,包括优劣、综合效益分析,对于一些性能下降且情况不理想的设备拟定下一个月预知维修计划,减少事后维修。同时根据标准,定期传达设备的计划及作业卡。根据条件库存情况掌握设备情况,每一个月的5号、20号之前,拟定设备的备品配件计划交于设备科室,并且对当前月条件耗费统计、分析。

(6)设备检修工作开展。维修车间接到专业的点检、整改通知之后,要组织检修的力量,在任务单规定时期内,完成检修的任务。对于专业点检中发现要立刻处理故障,检修人员要在接到通知的20min之后到达处理,不可过夜。对一时无法准确判断世的故障则要报告专业点检员,一起进行解体、诊断分析。

(7)点检作业卡的设置,在每台设备旁设置点检记录表,内容包括点检负责人、点检时间、点检项目等内容,要求操作者及点检员每天定时、定点、定项进行点检,并进行签字确认设备状态是否可运行。设备管理人员要求定时对点检员的点检结果进行确认,如果设备状态与点检结果不符,及时反馈给点检人员进行复检。

(8)对点检出故障的处理,在分厂MIS系统建立里建立设备故障报告制度,设计报告单形式,包括故障发生时间、故障修理完成时间、故障部位、故障发生原因、故障种类等信息。维修报告单由维修人员按照故障填写,由设备管理人员录入MIS系统,设备管理人员每天登陆系统进行查询故障信息,及时做出技术处理。设备故障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每月按照故障信息库内容进行故障分析,查找故障发生频率较高的部位或原因,每月定期将故障分析报告递交给分厂主管领导及维修车间、点检员。

(9)现场触摸屏的设立,在车间现场设立触摸屏电脑,与分厂MIS系统联网。将设备点检信息与设备故障信息随时供维修、点检及操作人员查询。及时了解所用设备的状态和需要重点关注、检查的部位,避免故障扩大化。

3 结束语

目前所做的工作,是点检制度的基本框架。维修与点检人员按照点检制度从事点检作业,将日常点检、定期点检与精密点检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设备重点关注,使维修作业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不但减轻了维修人员作业量,还降低了设备故障率,保证了生产。下一步,根据点检情况,择机将点检实现自动化,也就是使用点检仪与点位钮,在每个设备旁安装定位钮,点检员手持点检仪到达设备时首先进行到位确认,系统会自动记录到位时间。然后用点检仪检测设备的各种参数,点检完成后,经过确认,点检数据会无线自动传到管理计算机上,并生成当天的点检记录,系统会自动对点检数据进行分析并预警。这样就将设备点检与设备故障管理融合成设备基础管理系统,可有效的避免设备事故发生。

通过对点检体系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才能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才能有效防止过剩检修和欠缺检修,并大幅度降低设备的检修费用,因此我相信随着点检体系的完善,设备故障率会大幅下降,设备运行会更平稳。

参考文献

[1]孙金城,张孝桐,等.现代设备点检管理[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2]李葆文.规范化的设备点检体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测控雷达信号频谱特性分析研究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