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4例误诊分析

时间:2022-09-26 05:54:4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4例误诊分析

1998年11月~2007年2月我院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81例,误诊24例,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误诊的24例患者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个月~23岁,其中<6岁12例,6~16岁9例,>18岁3例。

症状体征:发热24例,颈淋巴结肿大21例,咽峡炎20例,肝肿大18例,脾肿大9例,恶心5例,皮疹5例,眼睑浮肿7例,咳嗽3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升高12例,淋巴细胞升高20例,异型淋巴细胞>10%者17例。肝功异常19例,心肌酶升高4例,尿蛋白异常7例,嗜异性凝集实验阳性16例,E-BV-VCA-IgM阳性20例,胸片异常1例。有5例化验CD4T淋巴细胞,其中1例降为19个/mm,2例<400个/mm3。

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确诊依据:①异型淋巴细胞≥10%。②特异血清学反应呈阳性:E-BV-VCA-IgM及IgG抗体效价增高。③血清嗜异性凝集反应(HA)阳性。

误诊病种:24例中误诊为扁桃体炎6例,急性肝炎9例,肾小球肾炎3例,急性肺炎2例,肾病综合征2例,恶性淋巴瘤1例。

治疗和转归:本病无特效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本组患者在给予支持治疗基础上对肝功异常者给予护肝降酶处理,合并扁桃体炎者酌情加用青霉素G或红霉素,合并有心肌炎、肺炎、肾疾患的早期加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CD4+T淋巴细胞较低者给予免疫调节剂胸腺肽。21例患者经7~16天治疗体温渐降至正常,一般症状逐渐消失,淋巴结、肝、脾的大小逐渐回缩,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各项指标以及心电图、胸片检查均逐渐恢复正常,平均住院时间12.6天,治愈出院。另外3例病情明显好转,带药出院,2周后复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讨论

误诊原因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EB病毒具有嗜淋巴细胞特性,可以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具有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典型三联征者不足50%,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80%,临床医生对IM的临床特点认识不足,警惕性不够,没有全面、综合的分析问题,忽略了对原发病的发掘,思路狭窄。

追问病史不详,仓体不仔细。本病早期症状轻,体征少,6岁以下儿童多是不显著经过,成人发病率低,症状变化多端。医生常就所涉及的某一器官、系统症状考虑问题,忽视对其他系统的关注。如以眼睑浮肿、蛋白尿就诊,很容易考虑到肾脏问题,忽略了呼吸系统症状的询问;以恶心、呕吐就诊者常常联想到各种类型的肝炎,忽视了对咽喉部位、浅表淋巴结的检查。

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对病情缺乏动态的观察。在发热4~5天,外周淋巴细胞升高就简单地认为呼吸系统病毒感染所致,一般在病程的2~3周异常淋巴细胞才可高达0.1,甚至0.35,HA在病程1~2周才有显著改变。患者就诊时间、抗体产生时间的差异以及实验室检查条件水平的不一,均可导致HA实验室检查阴性。

经验教训本病相对少见,但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医生对该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要有充分认识,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咽峡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者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其次诊断疾病要开阔思路,询问病史要详细,系统认真的查体。以恶心、呕吐、尿黄就诊的患者,除了考虑肝炎常见病外,还应该考虑到IM的可能;另外合并眼睑浮肿发生率也较高,除了考虑常见的肾炎、肾病外,也要考虑IM的可能。再者反复多次进行血清学检查和血涂片检查,提高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分型能力,尽量在发病7~10天异型淋巴细胞产生高峰检查,尤其在HA检查阴性时,把最简单方便的血涂片作为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有资料报道,EBV-VCA-IgM灵敏度较高,准确性较好,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小儿体液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假阴性较多。EBV-DNA检测不受体液免疫功能影响,有更快、更简便、更准确特性,但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不是本病诊断的必须条件,有实力的地方可以考虑开展。

上一篇:右半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疾病18例分析 下一篇:强迫性疑虑及强迫性联想的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