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锦道:黔省工业路上第一人

时间:2022-09-26 04:56:01

袁锦道:黔省工业路上第一人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以到黔川交界的习水县转了一圈,并领略了三岔河充满无穷魅力的丹霞风光。

特殊的区位,使习水具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文化通道地位,汉文化与外来文化率先经由习水地区,沿赤水河流域扩散,向南、西、东等方向浸润,于是习水在18世纪中叶,竟然率先突破闭塞,在今贵州省境内创造出最早的工场手工业。而其代表人物,正是迄今鲜为人知生活于清代前期的袁锦道。

袁锦道,名翔之,字宗圣,清乾隆四年(1739)生于怀阳丁里,即今习水县三岔河乡,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终年77岁。死后葬于三岔河杨家沟,后人出于怀念,为其修建了精刻石墓,族人则尊之为宗圣公、锦道祖。

三岔河乡位于县东北,距县城38公里,海拔从710米到1400米,习水河穿境而过。该乡北与重庆市江津区相邻,西与四川省合江县接壤,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除有全国最大最集中的丹霞谷4A级风景区外,更有贵州最大的摩崖石窟——望仙台石窟。

生性豁达,志怀高远的袁锦道,瞅准三岔河优越的商业通道区位,茂密的植被与丰富的竹木资源,经过反复谋划,决心举身家所有,就地取材在当地兴办实业。历经数十年创办出一批规模虽不甚大,但种类繁多,实用性强,颇受周边地区青睐的工厂。其中包括铁厂、锅厂、犁铧厂、造纸厂、蓝靛厂、竹器厂等,总计达48家之多。

袁锦道办厂的宗旨,突破了千余年来贵州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禁锢,完全以生产商品,外销赢利为目的。仅此而言,已经构成了对传统社会生活模式的冲击,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突破,这为其后贵州省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乃至近代工业的起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故有人在评价袁锦道其人的贡献时,曾认为其所作所为堪称为贵州“早期工业文明”的发端。就当时三岔河生产的规模与生产方式来看,“工业文明”的定义虽然提得高了一些,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在清代前期,在西方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一个世纪之时,袁锦道的工厂虽然还没有实现机器化生产,还不能冠以“前工业文明”的称谓,但他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却是对封建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种挑战,是非常值得认真关注和加以深入研究的社会现象。

为了实现产品的外销,袁锦道在创办工厂、组织生产的同时,大力修筑道路。在他的手下,完成了三岔河通往良村、温水的大路;望乡台至三合近百里的道路;三岔至磨槽滩的石板路以及由三岔河直达四川交界处的道路等多条道路。贵州历史上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崇山峻岭造成的闭塞,人们对此感受极深,是以古代曾有“修桥铺路,养儿无数”(意在表达对筑路的渴望);今人也才有“要得富,先修路”的口号。而在当年,袁锦道穿岩凿壁,疏滩截流,修成大批道路后,就连统治当局也叹为观止,特别下令在棕千沟、上纸厂为其各竖“善功志庆”六梭石碑一座,并赠其为徵事郎。

对于历史文化来说,岁月风雨最无情。如今,三岔河一线依然保留着当年袁锦道所办工厂的诸多遗迹,如果不是亲临现场,很难感受200多年前,袁锦道创业的那种豪迈与气魄。遗憾的是,经受数百年历史的侵蚀,这些遗存正在一天天损毁。如果说,对于作为黔省工业路上第一人的袁锦道,我们的关注很不够;那么,如今仍静静地躺在三岔河畔,由袁锦道留给后人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就更需要我们作为不可须臾懈怠的一项急务,去加以对待了。(责任编辑/李 坤)

上一篇:农业大县绥阳的工业“突围”之秘 下一篇:贵州绘画之祖杨龙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