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教学中促进职业素质的栽培

时间:2022-09-26 04:38:46

外科护理教学中促进职业素质的栽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外科护理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到社区、医院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患者所需要的关怀,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奉献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职业素养。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在外科护理教学中,按照护理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运用病案讨论、情境模拟、P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三、改革实践教学

外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训教学环节是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职业道德能力等,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

在外科护理操作技术中,培养护生娴熟的操作技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但仅仅操作技术过硬还远远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因此,在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还应注意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学生进入模拟病区要进行物品的严格交接、清点,使学生养成卫生、整洁、按规定位置放置物品的习惯;护生值班、交接班制度,可以增强护生的责任感,有利于护生的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

操作训练中注意关心、体贴病人,注意病人的安全与保暖,保证病人的舒适,保护病人的自尊,进行必要的遮挡等等,并将这些原则体现在每一项具体的技术操作过程中。通过分组协作训练,培养护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尽快适应临床的护理工作打好基础。针对学生在临床护理操作中与病人沟通技巧和能力欠缺的问题,学生在操作前要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操作中要注意关心、体贴病人,操作后要说明注意事项,了解病人需求。解释用语应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通过上述外科护理技能操作,从而培养护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完善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

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护理职业素质发展的有效措施,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与实际操行相结合,与临床实习环节的护理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等综合素质。完善职业素质的评估标准,形成综合评估体系。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在操作技能的考核中,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认识到只是完整流畅、机械性的完成操作是不会取得最佳成绩的,也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护理教育要培养出具有适应21世纪的适用型护理人才,促使护理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力求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具备护理专业技能、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护理事业的建设者。

作者:张宏英 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上一篇:分析人本理论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下一篇:关于中小型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