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时间:2022-09-26 03:37:35

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摘 要: 随着学校计算机的软硬设施的提高,网络资源数据量的增加,从网络中可以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却在降低。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展开了一系列思考、探索和实践,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按层次划分为三个:浅层次、次层次和高层次,并阐述了怎样以这三个层次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 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 浅层次 次层次 高层次

在其它学科教师看来,信息技术教师是非常轻松和令人羡慕的。因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没有高考压力,没有考试分数压力,教师上课时只要打开计算机让学生玩就可以,不用备课,不用改作业,上课轻松,还特受学生欢迎。其实这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事实上要上好信息技术课,还是要认真备课、改作;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维护网络教室、学校设备等繁杂工作。但是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在一般中学里信息技术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信息技术教师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更加了解,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发现信息技术课似乎不再那么好上了。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教师的现象,原因只有一个:教师不让他们“玩”。

有时候教师准备讲课前用教学控制系统进行广播教学,也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有的甚至通过摔鼠标、敲键盘的方式表示不满,甚至当着教师的面喊:哎,别讲了,让我们上网吧。有一位教师在博客上写了一篇题为“我的行为被学生称之为‘神经’”的文章,很好地反映了学生对教师上课的反应和教师当时的心理状态。更有甚者,有的学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脱离教学控制系统的控制。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结果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可以看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学习也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课堂效果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因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层次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只是在浅层次的兴趣环境中徘徊,而是跟着教学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中去。

1.学生浅层次学习兴趣

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关于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游戏和聊天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因为平时我们的网络是关闭的,只有在修习相关章节时才把网络开通。学校对上网聊天的规定是不赞成,但并不禁止。因为没有相应的软件能够把各种聊天工具屏蔽,而我们在教学中也比较自由,只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就允许学生上网聊天。

另外,学生对于各种体育赛事比较感兴趣,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间段,就是他们了解体坛赛事的好机会,趁机观看NBA直播或者录像,或者看姚明等体育明星的新闻。此外,学生还可以看动漫节目、小说,管理QQ空间中的个人日记,或撰写个人博客。

在此,将玩游戏、聊天,看比赛、动漫节目、电影电视剧、小说所引起的兴趣等,归类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兴趣。这一层次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是:容易上手,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仅仅是获取信息,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信息容易获取,信息内容丰富,非常吸引学生,可以花费很多的时间,容易上瘾等。

如果我们没有有效的办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更高一个学习兴趣层次上来,那么学生就必定对我们的教学不感兴趣,教师就失去了主导地位,学生不愿听教师的课,甚至会把教师赶出课堂。而学生则永远徘徊在浅层次的学习兴趣中,没有任何进步。

2.学生次层次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安排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交融的技术性教学,可是学生新鲜了几节课后又不感兴趣了,为什么呢?对情景教学反思后发现,教师设计的情景可能会吸引学生,但是情景之后,学生做的练习还是教师提供的技能性练习,任务性比较强。这种针对技能训练的作品制作称为验证性制作,而非创造性制作。由于制作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创意,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又没有兴趣了。

为此,笔者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教学方法做了改变。原来教学过程就是播放一组幻灯片,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进行技能演示操作,最后是学生练习操作。现在整个教学过程用两条教学主线展开。一条教学主线是:教师的教学范例,并且整个章节的知识点都串起来,前后衔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连贯性;另一条平行的教学主线是:学生制作自己的主题作品,这个作品的主题是经过笔者精心安排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个主题明确的作品,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应在课前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教学素材、主题设计等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和挑选,在教学展开时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的创作。并且提供一个交互性的教学平台,学生既可以进行自主交流,又可以对其他上传的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对本堂课的难点进行实时反馈,增加师生双方的交流和互动。

学生最终完成的主题作品,只要上传到ftp上,就能得到保存和展示。虽然这些作品都比较青涩,甚至有些幼稚,但毕竟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凝结出来的心血之作。学生非常欣赏自己的作品,充满成功的喜悦。许多学生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对教师来说也具有借鉴意义。这种教学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层次。

在此,将学生对作品制作所引起的兴趣归纳为次层次的学习兴趣。学生制作个性化主题作品包括学习主题的创设、作品的创意设计规划、为主题作品制作服务的技术学习、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成功的体验、合成作品时综合技能的应用体验及对作品的美感追求等。

这一层次学习兴趣的特点是: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需要经过创意策划,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制作才能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学生也才能够体验到作品形成后的。

在得到最终作品之前,学生可能会加入自己创新的元素,也可能会遇到挫折,甚至想到放弃。但只要教师评价做得到位,引导得当,学生能坚持到底,最终就能做出一个完整的作品。一旦形成一个作品,学生回顾自己整个制作过程,会有许多有益的感受。

3.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于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如果学会了该操作技能,但没有进行重复训练,也许过几天后就会忘记这一操作方法;或者在一个综合实践中要用到该操作时,由于无法自如运用该操作而导致不能完成整个综合实践。但是,重复训练和保持兴趣是一对很大的矛盾。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一矛盾,教师该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将学生从只会简单获取信息中得到的浅层次兴趣,提升到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并能够获得成功体验制作学生作品的次层次学习兴趣层面上,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再停留于上网、聊天,而是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从而感受信息技术的快乐。

那我们能否将学生的兴趣和快乐进一步提高一个层次呢?以往教师经常把目光放在信息技术奥赛上,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把目光转移到新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制作,比方制作动态展现化学试验过程的网站,用函数控制的flas验证物理学上的机械原理等,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编写实现一些简单使用的小程序,例如小闹钟、小贺卡等。把各种技术、技能,甚至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识的迁移,并且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技术活动,给原来定义为枯燥乏味的重复训练注入新的活力,学生便能感受到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实用的技术,久而久之,学生会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实际需要。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作为这一层次的学习兴趣特点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支撑,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不一定是全体学生都能完全的,但个别学生的成功会对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兴趣的产生可能会让某些学生今后决定投身于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中去。

4.结语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所关注和研究的。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三个层次。对不同的教学模块,引入不同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特点,充分调动他们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引导并保持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希望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徐高翔.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思索.www.省略.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www.省略.cn.

[4]佘朝顺.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teacher.省略/showdoc.php?id=61

[5]邹小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6]范.让兴趣敲开信息技术之门――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学生兴趣的培养.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省略/Education/.

上一篇:美术课堂中如何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真实性评价”在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