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德学校生活及德育教育措施

时间:2022-09-26 03:33:10

不道德学校生活及德育教育措施

人的品德的发展是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建构的过程,个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构成了学校德育的隐形课程,比起显性的德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有着隐蔽而又深远的影响。学校生活是一种制度生活,也就是在制度的统辖之下的生活,它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德性能够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学校的生活是有德性的,那么其对于学生所起到的主要是积极的、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学校生活本身就缺乏德性,那只能将学校德育原本就有限的功能挤压到更小的程度。不幸的是,当前的学校生活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德性问题,这限制了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对学校德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是制度性极强的生活。自“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学校是一种制度性存在”。[1]学校制度指的是为了指导和约束学校的行为和学校有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等的行为而制定的教育法律、规章等成文的正式规则体系。[2]学校制度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由政府有关部门颁布,学校必须执行的国家政策和法规;另一类是学校自行制定的有关规章,这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组织内部公约之类的文件。学生的学校生活大部分都处于制度的制约之下,在作息方面有生活管理制度、课表安排制度,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有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在学习方面有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制度具有自己的德性,我们可以对制度本身进行道德上的评价,也就是可以对学校制度的合道德性以及合道德性的程度进行道德评判。由于学校制度所具有的规范性、强制性以及超越情境性的特点,有德性的或合德性的学校制度,能够通过营造道德的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其蕴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可使人在德性道路的追寻中去体验、感受德性之美,认识它对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进而在主动选择中追求德性的完美。但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如果学校的制度不符合德性的话,它必将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当前的学校制度在制定过程和内容上都存在着不道德的因素。

一、从学校制度的制定过程来看,学校制度制定的程序不民主

学校制度关涉各方利益,出于民主原则,学校制度应体现学校整体意志而不是某些个人意愿,应关照每一个学校成员,平等地关怀学校成员的应有权利。因此学校制度的制定应该是学校成员民主参与选择和确认的过程,而不是相关管理人员权利博弈的结果。学校制度的起草人应对学校成员讲清相关制度制定的目的和意义,对有关条款进行解释说明,并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大家充分讨论,要切实考虑制度的可接受性。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德育制度的确立,更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得到学生的支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权利与资格。学校制度要真正起到对学校成员的道德教化作用,就应该得到学校成员的理解与同意。这也是学校制度得以确立存在的基础。但是,在当今科层制的主导下,学校制度的制定更多的是出自学校领导层的单向操作,很多时候,学校制定制度时并不会征求学生和一般教师的意见,制度的目标和内容反映的是管理者的需要,是成人角度的制度,这就很可能会忽视教师教育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和一般教师只有服从制度的义务,而没有制定制度的权力,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成了具有强制性、单方性的教育条文。这样的制度制定过程中体现出的是专制主义、成人主义,是一种制度性的不公正。学校制度德性的不公正,不符合民主、公平的道德价值要求,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二、从制度内容上看,学校的制度有着功利化和去道德化倾向

学校制度的功利化倾向,主要指在升学压力之下,学校制度重视学校升学率的提高,忽视学生个体的道德发展,以及在此前提下,追求制度的即时、显性功效,轻视制度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取向。学校教育具有实现社会分层的功能,在我国,这种功能的发挥主要靠的是“开门又关门”,[3]通过“开门”,学校为所有人提供通向上层社会的机会与可能,又通过“关门”,将大部分人挡在上层社会之外,而“关门”的最主要措施便是学校教育的分层,将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因此,如何实现从低等向更高等级的上升便成为向上流通的关键,这也就使得学校的升学率成为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最重要指标。伴随着高升学率而来的是名校、名师的称号以及显性或隐形的高收入,这就注定学校必然通过种种方式来实现理想中的高升学率,而规章制度,则成为其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比如,非常普遍的或明或暗的快慢分班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为了升学率而集中优质资源对一部分“有前途”、“有希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对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进行“战略性放弃”的不道德制度。学校制度的功利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重视制度的及时效果、显性效果,忽视制度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比如,大部分制度的重点都在与学生所应该遵守的规范以及应尽的义务,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控制,缺少对权利的思考与设计,重视的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上,轻视积极健康行为的养成。这样的制度往往给人一种强制与压抑感,无法唤起人的道德自觉,不利于品德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学校制度的功利化倾向导致的后果之一便是学校制度的去道德化倾向。学校制度的去道德化倾向是指学校制度的运行越来越不受道德的约束,道德已经不再成为一个考量的尺度。[4]这种在道德上不置可否的倾向,使得制度中的很多内容违背道德的要求,也容易使处身其中的人逐渐适应这种不道德而逐渐丧失道德上的敏感性。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对个体道德发展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可能从积极的正面作用转化为消极的发面作用。

三、制度也不可能延伸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学生而言,总有一部分的生活内容是可以脱离于制度之外的,但是这种看似脱离于制度的非制度生活也难免受到制度中不道德因素的影响。比如,师生交往中教师的日常用语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非制度生活,但这种非制度生活却容易沾染上制度生活中的不道德因子,继而散发出不道德的气息。一些教师对部分所谓的“差生”态度十分恶劣,经常以“笨蛋”、“傻瓜”之类的称呼叱骂学生,甚至将其作为自己的口头禅。这种语言上的“倭化”,[5]实际上是教师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在功利化的学校制度之下,将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其自身的内部原因以逃脱自己的责任和心理负担所采用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这种语言上的“倭化”表面上看是由于教师的素质原因(当然,这确实也是原因之一)。但追根溯源,这跟学校在升学压力之下所制定的功利性的制度没有关系吗?当教师的职称、奖金与升学率直接挂钩的时候,这些所谓的“差生”就成了挡在他们财路面前的障碍的时候,他能不激动以至于生气吗?所以,不道德的制度不仅影响着制度生活,同样能将影响扩散到非制度生活领域,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继续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学校生活所存在的德性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在很多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看来,这些甚至都不能算得上是问题,而这也正是该问题的复杂性之所在。只有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实践中有意识的加以避免,从而保证学校生活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形成德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

上一篇:提高基层中学德育教育浅见 下一篇:学样德育内容的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