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地区钼元素资源潜力预测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6 02:44:14

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地区钼元素资源潜力预测中的运用

[摘 要]地球化学块体理论是勘查化学领域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内蒙古地域辽阔,从西到东地质构造复杂,从80年代初开始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化探数据已覆盖了全区大部分地区。本论文依照地球化学块体理论的思路和方法,选取了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地区钼元素,对其地球化学块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地球化学块体的成矿率对金属供应量及成矿预测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地区地球化学块体与地质体和己知矿床的空间对应关系。

[关键词]地球化学块体;成矿率;成矿预测;新巴尔虎右旗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97-01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蒙古―兴安造山带东段,蒙古―鄂霍茨克断裂与得尔布干断裂之间。额尔古纳地块的南西端,其北与俄罗斯接壤,西南部与蒙古国为邻。蒙古―兴安造山带东段主要由古生代四个微型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布列亚一佳木斯一兴凯地块)以及中生代完达山外来地块碰撞拼贴组成。其中,佳木斯陆块时代最老,代表晚太古到早元古的古陆;额尔古纳陆块则代表中、新元古的古陆;而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可能具有统一基底,代表新元古到早寒武的陆块(陈静,2011;程三友,2006)[1][2]。

该区的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大陆增生、鄂霍茨克洋闭合以及受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其先后发生了三个与金属成矿有关的构造旋回:前寒武纪克拉通化、古生代多旋回开合、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前两个构造旋回形成了该区内中生代构造的双重基底(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古生代褶皱基底),为中生代活化及相伴随的成矿作用带来成矿物质(宋丙剑等,2007;代双儿,2001;李双林,1996;周建波等,2009;赵越等,1994)。

1.1 区域地层

区内地层发育,元古界地层零星出露,古生界地层在区内缺失,中生界分布广泛,新生界地层次之(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93;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1997)[3]。

1.2 区域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为明显,断裂大多为北北西向推测性质不明的断裂。断裂在研究区内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研究区北东角和南西角分布较为密集,因为大部分为推测断层,产状未知。断裂形成时间推测为白垩世之后。

1.3 区域岩浆岩

区内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侵入岩,尤其中生代以来受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表现为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

根据侵入顺序和岩性特征及邻区对比 ,有晚二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3个侵入期,尤其以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侵入最为强烈,以浅成侵入为主,岩石类型复杂,分异作用明显,与成矿关系密切,特别是岩浆活动演化较晚期的浅成火山侵入体,常伴有多金属矿产出现。

1.4 区域火山岩

区内火山岩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发育较全,火山活动集中于中生代,受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多呈带状展布。区内中生代火山岩可划分为五期,分别为塔木兰沟期、满克头鄂博期、玛尼吐期、白音高老期、梅勒图期。

2 钼元素地球块体圈定

笔者通过利用研究区1:20万区域化探数据,对数据进行迭代法剔除3σ以上的离群点,计算得出X=1.33,S=0.54,则异常下限值为X+S=1.87。后用0.1logμg/g值逐步提高元素异常分级,共分出6级。

通过钼元素异常下限值,及元素分级值,根据大地坐标利用Surfer软件绘制出研究区钼元素地球化学块体分布图。

随后用AutoCAD软件计算得出钼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面积。分析得出研究区内分布诸多面积小于100km2的钼元素局部异常,其中有一面积在100-1000km2的钼元素区域异常。

3 研究区钼元素地球化学块体资源潜力评价

根据钼元素的地球化学区域异常参数,来计算区域异常的钼元素金属量。

计算公式为:ME=Cm×(Sa×Dh×σ)

其中经过区域异常内数据计算得出Cm=3.60μg/g,Sa通过AutoCAD软件计算得出Sa=292.32km2,Dh为给定的厚度,本文采用Dh=1000m,区内岩石密度σ=2.7t/m3。

故经过计算得出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异常Ⅰ的金属量Me=2.84万吨。

成矿率的确定,Mc=R/Me,因为查干特莫图钼地球化学区域异常Ⅰ勘查程度较低,未能得知确切钼元素已探明储量,所以尽可能用成矿环境相似,勘探程度较高的地球化学块体或区域异常内已探明的总储量与其金属供应量之比作为该地区的成矿率,故取钼元素已探明储量R=0.22万吨。

成矿率Mc=0.075。

研究区内Mo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结构特征清晰,可追踪研究区内Mo的浓集趋势,并能分析出其物质来源。根据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圈定出一个元素区域异常,和若干个元素局域异常。通过对数据信息分析钼元素资源潜力还是不错的。其中根据钼元素元素浓集的趋势,可以预测主要的成矿区。

绝大多数的钼矿床都产于各自的地球化学块体之中, 但也有一些矿床并不产在对应的地球化学块体内,而是以独立的、分散的小异常见矿,需对研究区内这类小异常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通过研究区内钼元素数据分析,可以大概推断出两个钼元素的富集带,大致方位在研究区的北东部和南西部。

4 结论

通过对内蒙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地区钼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剖析及地球化学块体与已知矿床在不同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的讨论,认为成矿物质来源是影响矿床形成的首要因素,物质供应可以通过地球化学块体的形式在地表直观的表达出来。不同矿种不同矿床的形成与地质构造环境有关,利用地球化学块体与成矿的内在关系,以地球化学块体为突破点,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是预测找矿靶区的有效手段。

论文通过大量的图形、数据统计、单元素分析,系统的、全面的介绍了地球化学块体方法在内蒙满洲里至新巴虎右旗地区的应用,对成矿有利的地段进行了成矿预测分析,并对不同次的地球化学块体进行了成矿预测。在预测过程中,对不同景观区地球化学块体的圈定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块体下限的确定根据不同的构造单元的元素丰度的不同进行调整后,能够更客观的反映该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预测起到了更好的指导作用。

对研究区内钼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特征进行了剖析,在几个级次内的块体做预测金属量计算,并对不同成矿率下的预测金属量进行对比,最后对研究区内的具有找矿前景的几个级次的块体进行成矿预测。通过这种对比发现,研究区内高温元素Mo有很好的异常带,应该在寻找高温元素上有所突破。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异常突出,面积达八百多平方公里,根据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已达到地球化学区域异常,其估算钼资源量在2.84万吨左右,但在此区域内,并未发现矿点,因此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工作来寻找有工业价值的矿床。

参考文献

[1] 程三友.中国东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与中、新生代盆地演化[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2] 陈静.黑龙江小兴安岭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7-498.

上一篇:探讨天然气计量仪表概况及选配 下一篇:研究分析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