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手工艺企业的当下境遇与发展探索

时间:2022-09-26 02:40:39

河南手工艺企业的当下境遇与发展探索

摘 要:河南手工艺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系列化和地域特色的产业,其手工艺企业涉及众多类型,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但就长远来看,还存在着较多潜在的危机和困难,文章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河南手工艺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一些思考。

关键词:河南手工艺;手工艺企业;发展对策

1.河南手工艺发展历程及机遇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烧陶器活动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青铜工艺,从商周的青铜器到春秋战国的铁器,生产核心地在均河南。隋唐五代时期,河南地区的丝绸纺织业、制陶、制瓷业和造纸业发展快,水平高,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唐代在手工业方面的一个突出成就是烧制出了著名的唐三彩。北宋河南名窑遍布各地。汝州的汝窑是全国五大名窑之一,禹州的钧瓷、陈留的官瓷都极为名贵。到了近代,解放前主要形式是手工艺人的个人作坊或进行街头卖艺。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实行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河南的传统手工艺曾有过辉煌的大发展。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河南的手工艺产品生产逐步形成了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技艺精湛,且具有一定系列化和地方地域特色的产业[1]。

河南虽有享誉中外的传统品牌如钧窑、汝窑、官窑等,但是产业规模较小,多是手工作坊,设备更新慢,市场竞争力较弱,这与市场需求极不相称。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提出要抢救、挖掘、保护那些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国家制订的有关工艺美术的法规。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5月河南省颁布了《河南省振兴工艺美术产业实施纲要》,2008年10月21日省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通过《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并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这对于保护、继承和发展河南省手工艺产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2.河南手工艺企业的特点

河南手工艺企业现有50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百万人。企业涉及雕塑、陶瓷、织绣、编结、织毯、花画工艺品等众多类型。河南省手工艺企业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大中型的手工艺企业,如河南禹州钧瓷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开封汴绣厂等,这些企业相对建立较早,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二类就是个体的手工艺企业,属于后来发展起来的,从事各种类型的手工艺品生产,比较分散。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很多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但河南现有的手工艺企业中,小规模的个体经营仍占主导,手工艺行业总体缺乏“现代化”。

1)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通过调查发现,从事各种类型手工艺品生产的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且总体上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经营阶段,生产效率低下。手工艺企业由其产品特点所限,规模一般难以做大,总体上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生产速度慢、资金短缺、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等是这些企业的特点[2]。因此,与其他企业相比,手工艺企业产业规模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2)经营管理保守,营销模式滞后

目前,手工艺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对保守,过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3]。由于手工艺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式,这一企业模式决定了生产者的多重身份,他们往往不仅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还要自己管理、自己销售,身兼数职,整个企业销售管理模式简单,形成了由生产作坊直接进入零售终端的自产自销模式。这种企业缺乏专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而且营销方式不主动,坐等客户上门,可能会有一时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企业发展不具备做大做强的优势,最终难免走向衰落。

3)无品牌意识,缺乏创新

由于手工艺品生产多为个体作坊式或小企业,普遍缺乏开发设计机制和人力财力,普遍缺乏现代设计理念、方法和先进的设备、技术,产品更新慢,无法适应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虽然不少产品历史悠久,也出了一些名人,但仍存在没有品牌,没有自主创新,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效益差,工资待遇差,学业不从业,从而恶性循环。

在调查中发现,生产某一手工艺品的厂家都是各扫自己门前雪,不注重整体品牌形象,特色也不够鲜明,因此导致终端消费群体难以真正认识到手工艺品的价值。如驻马店生产麦草画的厂家,由于麦草画工艺制作入行门槛低,经营者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企业间大打价格战[3],虽然规模较大的生产厂家有天中、九竹瓷、一笑堂等,但也是各自为政。

3.河南手工艺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河南省有众多的手工艺企业,工艺品品种丰富,但就长远来看,还存在着较多潜在的危机和困难,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部分产品创新不足,制作粗糙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精神需求也悄悄发生着变化,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手工艺品的要求变得更加多样化,要富有特色体现个性。然而,目前河南手工艺企业存在着开发意识相对薄弱、特色不鲜明、品种不丰富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急功近利去成本较低、价格较低的粗制产品。量的扩张使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大量的仿制品、劣质品充斥市场,造成产业竞争力下降[2]。这是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手工艺企业必须要走出一条正确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与研究所、高校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依靠设计增加产品功能和品种,依靠制作工艺提高产品档次,体现出手工艺品的地域性、个性化,以此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2)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由于手工艺品的手工性、家族性,乡土性等特征,一些手工艺企业创始人大都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经营技能和管理理念。许多小企业多采用的是“前店后坊”的传统经营方式及“坐等顾客”的营销方式。这一状况已严重制约了其国内外市场的拓展。

解决这种落后营销模式唯一的途径,是充分与市场接轨,建立现代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因为完善的艺术品制度,是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基础环节之一。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打通国际艺术品市场渠道,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3]。

3)从业队伍素质差,高端人才匮乏

手工艺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较多的从业人员,但这些人员多未经过专业技艺培训,大多文化水平低,艺术修养较差,运用现代创作理念和能力不足,加上以谋生为目的和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他们虽能制作不同类型的传统手工艺品,但高手甚少,这使得河南手工艺品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整体文化水平低,高端人才的匮乏,又导致了稀有原材料的大量浪费。

针对河南民间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建议企业与地方高校联合开展多种层次的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手工艺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拓展设计创作思路,为出精品打基础,另一方面这也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可行途径,以此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

4)缺乏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

传统手工艺品是延续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同时又是人们生存之外的消费品,这种双重性使得政府应对手工艺的发展、传承担负一定的责任,在政策、资金及发展环境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政府更关注手工艺品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而建立相应的博物馆如河南工艺美术馆、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等,在其中陈列展示展品,或者举办一些宣传推介活动。当然这些是必须的,但政府对扶持传统手工艺产业的投入却显得不够。

鉴于目前民间传统工艺逐渐商业化的特点,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进一步重视手工艺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原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我省手工艺自身的特点,做一些更为实际的工作,如开发市场,构建一个产业集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一些项目带动扶持一批手工艺龙头企业,或建设一批手工艺创新基地,建立一批手工艺产业保护区,甚至可以在有基础的地方开发建设一批手工艺品专业村,通过建规立法出台一些政策,为手工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传统手工艺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迎来发展前景。作为企业,则需要把握时展机遇,解决自身管理和人才问题,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积极开发研制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产品,用优秀的产品说话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 王庆斌.河南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优势及对地域经济的作用.生态经济.2008,9.

[2] 邱云生.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及对策探讨.经济体制改革.2010,4.

[3] 曾颖.中原特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浅谈中原传统麦草工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美术学刊.2010,7.

上一篇:关于中央空调节能控制技术的探讨 下一篇:预制小箱梁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