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性别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时间:2022-09-26 02:38:13

西方当代性别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从三个方面论述:第一,背景; 第二,对于西方性别差异的传统理论或观点进行梳理;第三,对当代的主要性别理论进行梳理,并评论当代性别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关键词:性别差异理论 女性主义 传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I3/7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06-02

一、背景

作为社会最小细胞的核心组成部分――男性与女性,在一生中,从出生到死亡,生理结构到社会化过程,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与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各方面有许多的差异和不平等。更确切地说,女性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因为性别的原因而受到歧视,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很多夫妇可以做胎儿性别鉴定,这导致了女婴有较高的被堕胎几率。台湾男婴相对于女婴的比例严重出现失衡,而且堕胎次率越高差距越大。(张珏,1993)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被排除在资源享用过程之外,并被一系列规则所约束。1998年联合国人权发展报告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对待女人像它对待男人那样好”。全世界女人比男人遭受更大程度的贫困,世界三分之二的文盲是女人。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女人的基本人权没有得到保障,她们被歧视、从事低收入、超负荷并且不被尊重地工作。即便是在现达的社会里,女人也并没有从家庭中彻底解放出来。毫无疑问,与性别差异相伴而来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对它全面且较为准确的理论认识也成为重要的课题。而理论的完善也将引导更适当的实践方式,在思维和行动两方面共同作用于与性别差异相伴的种种社会问题。

二、关于性别差异的传统理论和观点

性别差异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一直被各个领域热烈讨论。关于男女性别差异的理论发展了几个世纪,今天也还在不断被更新和完善,然而性别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却没有消失。西方社会中,关于性别的理论较为丰富,它们互相联系,有的理论之间前呼后应,有的却针锋相对,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和理论有以下几个: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应保障妇女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是关键,然后才是取消各种限制女性发展的规则。他们假定人是理性的,女性受到教育以后会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可以发挥自身的潜能。例如女性的教育程度应当相称于她们的社会地位,主张女性是国家的必要成分,并用大量篇幅反对卢梭提出的女性无需理性教育的观点。(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92)然而它忽略了西方社会中存在的权力关系,忽略了经济、政治因素在男女不平等中起的重要作用。就论现在,女博士是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但她们不但无法同男博士一样享受自我实现的喜悦,还背负了一个沉重的称谓――“第三性”,成为“另类”群体。这样,除了来自家庭、职业、学术等方面有形的束缚之外,多了一道“身份认同”这个社会蓄意树在她们面前的无形屏障。(李延茹,2008)这足以说明,仅仅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并不能彻底改变她们的社会地位。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以男性为标准,未能触及父权社会的本质。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则认为,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男人通过控制剩余产品来控制权力,为了私有财产的有效传承,开始控制妇女,由此产生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还决定了权力的分工,男性掌控公共领域,女性却被束缚在私人领域。性别不平等如同社会其他不平等现象和压迫形式一样,其根源是阶级关系,即私有制结构。(陈一筠,1988)而大部分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两性之间不仅有差异,而且必然不平等,这成为统治阶级征服和控制女性和不同种族人们的有利工具,并通过各项法律得到维护。在结构功能主义者看来,由于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天然差异,女性的功能在于承担母亲和妻子的角色,承担家庭事务,而其他社会事务由男性来承担。两者的角色分工和功能分化,构成了社会有机体趋于稳定的基石。因此,父权制在结构功能主义中被当作是社会体制的一种自然演化形式。(J.C.Ollenburger,H.A.Moore.1988)

综上所述,几个世纪以来不同的理论家对于性别差异的观点不同,这些理论模式都是建立在男女性别差异的“生物决定论”基础上,以男性的经验和利益为核心,因此女性在传统理论中处于无形、边缘甚至是歪曲的,更准确地说女性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的发展,社会学本身的知识模式和研究方法受到了挑战,质性研究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当代女性主义等新的性别理论和范式,从研究视角、方法与技术等多个层次上对传统社会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抨击,换句话说,对社会学研究议题进行了重新规划和修正,并开发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

三、当代性别理论对传统性别差异理论的抨击

具体来说,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的开始,西方女性主义者开始深入研究性别不平等的根源,西蒙・波伏娃用一句名言描述性别关系:“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她认为社会性别(gender)和生物性别(sex)不同,女性的受压迫不是自然的,是父权制社会建构的产物。( 西蒙・波伏娃,1988)有的学者则补充到性别分工并不是由男女生物学上的差别决定的自然体,而是社会有意造成的性别不对等的社会规范,从性别规范上揭示了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性。(安・奥克利,2001)有的学者则认为不存在任何基于生理需求和所谓天然角色分工的家庭形式,家庭结构和意识形态是社会建构而成的,同时被建构的还有外在的社会和权力关系。(M.W.Osmond&B.Thorne,1993)而有的学者不仅关注性别关系,更是将它与权力关系结合在一起分析问题,认为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即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和“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琼・斯科特2004)

除了关注性别不平等造成的原因之外,当代的性别理论直接抨击社会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中的“价值中立原则”。著名的女性主义社会学家Dorothy Smith认为对社会生活的男性特色理解与社会学所推崇的概念框架以及统治他人所需要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幸的契合,它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统治所需的概念霸权的一部分,它代表的是男性所谓的社会普遍性,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社会的统治是通过概念和符号完成的,社会学的概念和模式对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它可以被视为社会统治实践的一部分,或者说使女性被迫和从属地位得以延续的帮凶。(D.E.Smith, 1987)她还指出填补空白式的把女性问题纳入到社会学分析中的策略是不够的,它们不能改变既有的社会学程序,仅仅使得女性社会学成为客观知识的一种附属品。

从方法论上讲,社会学以往的研究方法是延续实证主义的套路,将社会和人当作客观物质来进行研究,因此分成主体与客体。西蒙德・波娃在《第二性》中谈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长河中,男人是作为绝对的主体存在,女人作为男人的对立面存在,是男人的客体和“他者”。如同史密斯强调那样,女性在理解自己的生活时,不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是由男性话语建立的概念出发,渐渐地被系统地排除在整个知识体系之外而被迫保持沉默,反映了文化和知识结构中存在着的男性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机制 。对此史密斯还提出了女性主义社会学就是一种“为女性的社会学”,即从女性所在的日常生活世界出发,应重新构造社会学家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将研究者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倡导一种反思社会学模式。当代性别理论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比如同性恋问题。有关学者认为性关系和性取向不是自然的、本能的,而是社会历史和文化共同建构的,同性恋倾向是个人根据自身的环境和经验,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而不是应被社会唾弃和禁止的病态的性取向。中国著名性学家李银河认为女性主义倡导的“酷儿理论”对所有权力边缘化的人们行为持包容态度,同时挑战了传统男性女性,同性恋异性恋的两分法,挑战了正统的同性恋文化和价值观点。(李银河,2000)新的性别理论同时关注犯,性暴力,揭示了中存在的权力关系,为女性的身心健康和自我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丰富了女性性别与发展相关理论的内容。

综上所述,近代迅速发展的性别理论对传统理论假设、研究内容、方法等提出了许多挑战,换句话说,打破了以往的“二元论”观点,将性别因素看作解释社会现象和行为的重要变量之一,鼓励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温馨的社会,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更丰富的尝试,为社会学的完善注入了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安・奥克利 .性别、社会性别和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陈一筠.西方社会科学中关于性别差异和性别分拥睦砺[J].社会学研究,1988(6).

[3]李延茹.行走在男性和女性边缘――女博士“第三性”现象文化解读[J].兰州学刊,2008(5):172.

[4]贝葛尔・罗宾等.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M].李银河译.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5]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M].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M].王蓁,汪溪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

[6]琼・斯科特.性别与历史学[M]. 李小江译.上海:华夏出版社,2004.

[7]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8.

[8]张珏.由出生性别比例谈多台与妇女健康[J].妇女研究通讯,1993(2).

[9]D.E.Smith.Woman’s Perspective as a Radical Critique of Sociology in Feminism and Methodology[M]. ed,Sandra Harding,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

[10]10Human Development Report.For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1]J.C.Ollenburger&H.A.Moore.A Sociology of Woman:The Intersection of Patriarchy Capitalism and Colonization[M]. .Prentice Hall,1988.

[12]M.W.Osmond&B.Thorne.Feminist Theorie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Families and SocietyIn P.G.Boss,et,aleds,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A Contextual Approach [M]. NewYork Press:Plenum Press,1993.

上一篇:定位时尚产业集团 下一篇:沈永芳 让深圳时装周惊艳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