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类语言的获得与语言条件下的文化注入

时间:2022-09-26 02:23:15

简述人类语言的获得与语言条件下的文化注入

【摘要】

语言是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文章首先探析人类语言的获得理论,阐述了最初关于语言起源的哲学探索,达尔文进化论对这一议题的推进,到近代兴起的行为主义对语言习得的解释,来自乔姆斯基对语言学和心理学最具革命性影响的语言天赋论,以及深受乔姆斯基影响同时整合了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史蒂芬・平克的语言本能观。其次,本文出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认为,文化并不能产生语言,但语言打开了文化注入个体的通道,因而提出了“文化注入”的观点。从普遍性与差异性角度对语言条件下的文化注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人类语言的获得;语言的习得;文化注入

卢梭在《论语言的起源》中写道,“一旦人了解到别人同他一样有感知,会思想渴望或需要传达情感和想法,他就会寻找各种表达手段。这些手段只能是感官的,人只能通过感官向别人施加影响。这就是用符号表达思想的社会职能。而进行言语活动的人并不这么想,虽然本能给予了这样的结果。”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揭示人的心智能力。乔氏之所以研究语言很大程度是因为通过研究语言所得出的发现可以揭示人脑的内部属性。我们每天都在娴熟地通过语言与外界、自我交流,但可能已经忘记语言并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我们出生在适当的环境中,无需任何训练即自然地获得它,而它宛如开启我们心智之门的钥匙,我们可能尚未准确掌握以语言的方式打开心智之门的关键,但在每扇门之后,每个人之间都有着共同的紧密连结。以下就简要论述现有的部分关于人类语言获得的观点,以及语言所昭示的普遍的与不同群体内的“共同连结”。

一、人类语言的获得

1、语言起源的一种哲学观点

卢梭认为,人类的语言,作为最初的社会习俗,只能形成于自然。动作、声音几乎已可以完全表达人想要交流的所有信息,然而,人类为何还会产生语言?卢梭提出是感情而不是需要催生出了语言。语言起源于人类的精神需要,起源于人类的激情。所有的激情倾向于把人类再次召集到一起,但谋生的需要又使他们彼此分离。促使人类产生最初语言的,一定不是饥渴,而是爱、恨、同情和愤怒。

2、部分传统观点

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人类最初语言的获得与人类的存在不可分割,因而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够导致生物适应性的改变,进化使得人类获得了语言适应的生理基础,同时对环境的适应以及交流需要的产生,人类逐渐地、不自觉地产生语言能力。同时达尔文也首先提出语言是一种本能的理论,但这样的本能并不仅限于人类,这为后来平克的语言本能观提供了启示。

行为主义观点。20世纪初兴起的行为主义也对人类语言的获得提供了解释,儿童能通过对成人的语言进行选择性模仿,同时基于刺激――反应理论,尤其是条件反射说,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就是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恰当的反应。当儿童反应正确时,成人会给予儿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鼓励,通过这种强化,儿童形成了语言习惯。虽然行为主义的观点对语言界和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这一理论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缺陷,它并不能解释儿童习得语言的创造性、不受刺激控制的限制的问题,也忽略了个体习得语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

乔姆斯基提出了本世纪关于语言最著名的理论――语言天赋论,他是第一个揭开语言系统的精密性,也是奠定近代语言学的革命与促使认知科学诞生的最有力的人物。针对之前盛行的行为主义关于语言由来理论的批判,乔姆斯基发现存在两个这样的基本现象:第一是人们所讲或所听到的句子几乎全都是全新的句子,所以语言绝对不可能是刺激反应的汇合;第二就是儿童很快就发展出一套复杂的文法,不需要学校老师正式的教导,而且都会用这套文法去解释从来没有听过的新句。因而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天生具有适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知识,并将这种天生俱来的知识称作普遍语法。在乔姆斯基看来,要想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就必须假定大脑中有一些无法被观测到的实体,而这一天生的语言机制在后天环境条件的激活下,促使个体发展出完善的语言能力。

4、史蒂芬・平克的语言本能观

史蒂芬・平克认为,语言是一种本能,它批判了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这一观点(同时我们知道平克是乔姆斯基的学生)。语言的学习是我们大脑中预先设定的一个特别控制,是孩子自然发展出的一项复杂技能。没有特意的教导,不是因特意的学习而得来的。“本能”意含着人之所以知道如何使用语言,就好像蜘蛛知道如何结网一样。平克的观点众多基于乔姆斯基的理论,但关于乔氏对于达尔文“天择”观点的看法,给予了重新的解释,他认为应该把语言看成进化上适应的结果,就好像眼睛一样,是负有重要功能的任务。Eimas和Jusezyk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精巧地旁证了平克的观点,证明了婴儿天生具有分辨不同语言的能力,尤其不同于母语的语言。

5、语言的生理机制

人脑中丰富的神经传导系统和信息传递活动,为其他物种所不能比拟。这样的生理优势使得人类的神经系统有开放的功能、调节的弹性和随机的创造性,最终强化了习得能力。人类大脑中与语言直接相关的是大脑皮质,语言中枢在脑的左侧。顶叶皮质对语言、视觉空间和身体感觉功能至关重要;额叶皮质有多种感觉功能,其中左侧的额叶皮质对语言表达很重要。大脑有四个主要功能区:布洛卡区的主要功能是话语生成;韦尼克区是语义处理中心,即话语的理解,也负责书面语言和手势语言的理解等;角回是视觉、触觉、听觉等器官能交流信息的地方;缘上回把知觉运动记忆与听觉指令连接起来。此外,颞上回主要指首要听觉区、首要视觉区和口腔运动区,也是重要的语言功能区,它们分管耳朵听话、眼睛认读和嘴巴说话。

二、语言条件下的文化注入

当我们用语言的钥匙尝试来开启心智之门时,就能发现人类心智之间的一些“共同连结”,可能普遍存在于人类中,也可能是存在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内部。文化并不能产生语言,但笔者认为对于新生儿而言,语言打开了文化注入个体的通道,在先天语言机制的条件下,个体通过环境影响、认知等因素被烙上文化的印记,因而提出了“文化注入”的观点。而语言条件下的文化注入既有人类普遍存在的层面,也有存在于不同群体内部的层面。

1、文化注入的普遍性

在父母与儿童的初步对话中,安娜・菲尔南德发现几乎在所有文化中都出现了类似于面部表情的普遍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本能地变换说话的声调和内容。他们不是教给孩子怎样学习语言,而只是传达语言、语言的模式和文化的信息(平克也提及,对儿童说话不是为了让他逐渐获得语法规则。因为多数是一些问话,而这在语法中是最复杂的形式)。母亲对婴儿说话时,处于慈爱和关切,音调总是在变化的,且母亲的话语主要是情感的表达,各种不同文化都采取相似的形式,就好比人类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一样。

2、不同语言条件下的文化注入

(1)语言通过认知形式对文化的影响。以下列举Whorf假设、词汇、语法对认知的影响从而产生的对文化的影响。后两者同时又是对Whorf假设的检验。

Whorf假设

语言形成思维的观点一般称之为Whorf假设。该假设认为语言的结构决定以此为母语的人对世界的看法。假设不同的语言导致对世界的看法不同,而对世界的不同观点对于不同文化的形成必然产生影响。Whorf假设有两部分组成,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性。语言决定论指语言决定某些语言认知过程的观点。语言相对性指被决定的认知过程因语言不同而不同,因此,持不同语言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思维。

词汇

各种语言在它们使用颜色词的数量上,在表达某一颜色词的容易程度上各不相同。虽然Rosch的研究表明,对Dani和美国人来说,某些中心色在知觉上较为突出。但并不能排除语言影响的存在,后续的相关研究说明语言影响颜色知觉并可能影响颜色记忆。这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使用不同语言者对于不同颜色的偏好,进而体现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颜色的不同使用方式。

语法

在语法水平,一种语言所使用的各种语法区分会影响说此种语言的人采用某一特定的思维方式的难易。在Imai和Gentner的对尚未掌握区分物质与物体能力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研究中发现,日本儿童的语言对简单物体是物体还是物质没有提供明确的指导,而英语儿童虽然尚未掌握两者区别但已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向。这表明这种语法能力可能是天生的,但已经为个体建构了认识事物的不同方式,进而趋向于形成具有差异的文化习惯,打开了不同形式的文化注入相应群体的通道。

(2)语言的地理政治。语言的发展以及人为地对语言的选择使地球上形成了多层次的语言景观,以此造成的地理政治格局,又为不同情境下的群体注入了不同的文化。为了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国家大力发展民族语言,许多小语种因此注定要消亡。个人的选择,群体的倾向使得某些语言退化,而另一些则得到发展,殖民者也以语言的方式巩固政治格局。语言的多样性也可能对政治制度产生影响,例如,印度是世界上语言最多的国家,宪法提及的国语就有14种之多,相比于中国只拥有一种官方语言,两个国家在语言多样性差异维度下,也影响着政治格局。

(3)语言所形成的特殊文化。语言禁忌。语言禁忌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是谐音式禁忌。例如,广州香港一带凡带“八”字的电话号码和汽车牌号都很走俏,因“八”在粤音方言里与“发”谐音,人们希望用上这个号码,多多发财。而在其他地域的人,由于没有这一语言特性,对“八”的关注度则明显低于广州香港一带,以“八”来象征“发财”的文化现象也更少。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诗歌。诗人对诗歌声律、语汇及语法的安排不仅赋予诗歌本身美感,更为读者传达了深层的情感与情绪、文化理念,如西方诗歌常用“玫瑰花”象征爱情,“十字架”象征人间困难。同时,诗歌语法也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如杜甫的《秋兴》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常规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种“诗的破格”,给人一种特别的感受。

语文游戏

语文游戏是以文字为中介的各种娱乐活动。它在人们在闲暇之时增添兴味,也传递了特定群体中的文化观念。如春节时期对对联贴春联,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只有汉语汉字的整齐划一即汉字书写艺术的结合才会产生这种文化形式。春联中往往嵌注着吉祥如意的词语,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寓。即使年过了,看到春联也能回想起浓烈的节日气氛。

三、结语

本文关于语言获得理论的择取和论述还欠缺深刻的剖析与见解,不够全面。同时,对于各理论之间存在的关联与差异并未做出足够准确详尽的融合与区分。

对于文化注入的观点,缺乏适当的相关理论衬辅,仅为个人的初步观点和设想,出于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在陈述与论证上略显简浅。

【参考文献】

[1]卢梭著.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M].吴克峰、胡涛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诺姆・乔姆斯基著.语言与心智[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代天善著.语言天赋论――乔姆斯基语言思想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诺姆・乔姆斯基著.句法结构[M].黄长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5]史蒂芬・平克著.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M].洪兰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6 ]纳日碧力戈著.语言人类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7]刘宇红著.语言的神经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安娜・菲尔南德.母亲和孩子说话时的语调作为信号:演变的前景[J].言语习得,1993.

[9]D.W. 卡罗尔著.语言心理学[M].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Ranka Bijeliac、Roland Bretom著.从言语到语言[M].于秀英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1]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张骊凡(1991.9-),云南玉溪人,本科学历.

上一篇: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 下一篇:摄影在新媒体中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