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林:用爱守护“天使的微笑”

时间:2022-09-26 02:11:49

杨玉林:用爱守护“天使的微笑”

2012年6月28日,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第8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杨玉林是获奖者中唯一的贵州人。

2012年11月16日清晨,15岁的罗丽英从梦中醒来时,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那一刻,宛如重生的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从出生起就缠绕着她的病魔,终于被彻底“驱除”。

这个可爱的女孩3岁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家庭困难,一直没能得到治疗。直到2012年11月2日,她才在兴义市人民医院成功地接受了免费手术。

“让天使笑得更灿烂”

16日,是罗丽英出院的日子。当兴义市人民医院院长杨玉林来到病房看望她时,罗丽英的母亲魏淑芬快步上前,紧紧握住杨玉林的手,哽咽着说:“谢谢你们……对不起……”

“孩子的病治好了,我们大家都高兴,你有什么对不起我们的?” 杨玉林不解地问。

“给孩子治病,你们一分钱都没有收,反而还为我们送来1万多块钱。我家穷,实在拿不出什么感谢你们。”魏淑芬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罗丽英这时流着泪走上前,紧紧抱住杨玉林说:“谢谢叔叔……”

杨玉林与患者罗丽英的缘分,源于一个月前。当时,他带着医务人员到望谟县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筛查。

在罗丽英家破旧简陋的小屋里,杨玉林第一眼见到个头只有书桌高、长相清秀却面黄肌瘦的罗丽英时,他的心一下子被这个女孩腼腆而又干净的微笑打动了。

作为一名儿科主治医生,杨玉林深知先天性心脏病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和对生命的威胁。他深深地惋惜,这个笑起来像天使一样的小姑娘,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他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治好这个可爱的孩子,让她笑得更灿烂。

那次筛查,杨玉林定下8名像罗丽英这样的手术对象。他告诉他们,兴义市人民医院将免费为他们实施手术。

听到这样的消息,魏淑芬喜出望外,她东拼西借了500元钱,带着罗丽英来到兴义市医院。

然而住院后,魏淑芬又开始犯愁:虽然免除了医疗费用,但孩子的营养康复费用,对她家来说,同样是一笔巨大开销。

得知魏淑芬的忧虑后,杨玉林安慰她放宽心。他带头并号召全院医护人员为罗丽英捐款。短短两个小时,便筹集了4万多元钱。随后,医院决定向罗丽英和同样家庭困难的13岁先心病患者罗雄辉各捐出1万元钱,剩余款项存入专户,作为今后救助困难患者的基金。

“偏远地区的患者更需要我”

从医30多年来,杨玉林在临床实践中十分注重将治疗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致力于黔西南地区儿童常见病的调研和诊疗。

1995年,杨玉林通过调查发现,黔西南地区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率比较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病源,做好预防,减少发病。

此后,杨玉林一有时间就下到基层收集信息,开展调研,历时5年终于完成《小儿支气管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及亚高原地区常见吸入性过敏原调查研究》,找到黔西南地区儿童哮喘的主要病因,并针对性地开展了脱敏治疗新方法,提高了这一疾病的治愈率。

从2000年起,杨玉林又用5年时间完成《黔、滇、桂三省结合部少数民族地区小儿病毒性脑炎病源谱与其预防的相关性研究》,弄清了我国西南地区儿童脑炎的主要病源,首次发现儿童Colti病毒性脑炎,推动了国家卫生部把乙型脑炎的预防接种列入计划免疫工作,使黔西南地区此后的脑炎发病率明显下降。

这两项技术成果,填补了全省相关领域的空白,均获得“贵州省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由杨玉林主导研究的《异丙酚、芬太尼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还获得了“黔西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黔西南州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并很快在全州得到推广使用,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做胃镜时的痛苦。

随着杨玉林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挖”他的医院越来越多。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广州一家大医院就提出要高薪聘请他,却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兴义这种偏远地区的患者更需要我。”

作为儿科主治医生和医院院长,杨玉林经常指导年轻医师对疑难、危、急、重病患儿进行抢救及治疗。他还在全院开展“学技术,练内功”的岗位能手练兵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

为解决出院患者缺乏医疗知识的后顾之忧,使患者能随时得到正确的健康指导,2012年6月,在杨玉林的提议下,兴义市医院在全州率先成立“随访中心”,把医疗服务延伸到患者家中。

兴义市医院的优质服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肝胆病患者殷开贵老人特意请人送来鲜花。他说:“我今年80多岁了,曾进过不少医院,见过很多医生、护士,但让我终身难忘的是你们,是你们让我享受到一流护理和一流服务,使我重获健康。”肿瘤患者吴永兴则说:“你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让我在黑暗中看到一丝曙光和希望,你们就是黑暗中的光明。”

“奇迹是人创造的”

2009年,杨玉林成为兴义市人民医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提出:要把医院创建为“三甲医院”,更好地服务群众健康。但按当时的行业许可,县级医院的最高级别是“二甲”,而早在1998年,医院便已晋升为“二甲”。

面对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杨玉林在全院大会上向大家鼓劲说:“童话是人书写的,奇迹也是人创造的。只要我们努力寻找机会,善用机会,就一定能顺利创下‘三甲’。”

杨玉林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是从管理上“点燃”的。在他的领导下,市人民医院进行了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改革,逐步实现了制度治院、机制管人。而“让想干事的人有平台,让干成事的人有待遇”的激励机制,也很快调动起全院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他还号召大家“用理论武装大脑”,购买了《细节决定成败》、《梅奥诊所》等书籍让中层干部学习,邀请知名管理培训机构为他们讲课,让平时只懂得钻研业务的中层干部逐步学会了管理。

杨玉林深知,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距离创建“三甲”还有较大差距。他一方面积极筹集自有资金,一方面努力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医院便争取到2420万元的国家专项资金以及兴义市委、市政府划拔的130余亩土地。

此后,医院相继完成了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等高新设备的换代,修建了重症医学科、消毒供应中心、急诊重症监护室等。医院在还在全州率先开设新生儿病房、儿童康复保健中心,填补了黔西南州的空白。

这些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启用,为医院创“三甲”提供了硬件保障。

在杨玉林看来,管理科学化了,硬件有了保障,发展的关键还要靠人。随后,医院很快研究出台了引进人才、科研创新、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办法,高薪聘请高学历人才来院工作,出资送职工外出就读研究生或进行培训。医院还创新引进30余名高职称、高学历的外聘专家指导学科建设。在连续3年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等引进外聘专家后,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与此同时,医院打造出儿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神经外科一批重点学科,开展了肝叶切除、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难治性癫痫手术等一系列新技术。而率先在全州开展的心脏外科手术,则奠定了医院在黔西南州心胸外科的领先地位。

2011年11月,兴义市人民医院顺利晋升为“三甲医院”,开创了全省县市级医院晋“三甲”的先河。此后,医院的综合竞争力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县级医院百强。

2012年6月28日,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第8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杨玉林是获奖者中唯一的贵州人。(注: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中未成年患者及家属姓名均系化名 作者单位:黔西南州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任玉梅)

对话杨玉林

笔者:在您的时间表里,几乎看不到“休息”的字样。但您仍每年带医务人员到边远乡镇义诊,把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是什么力量让您这样坚持?

杨玉林:守护群众健康是我们的职责,边远乡镇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群众更为缺医少药,因此更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

笔者:在向困难患者和家庭捐助方面,兴义市人民医院一年通常会开展多少次这样的活动?

杨玉林:我们没做过相关统计,但是“有病就治、有困难就帮”始终是医院的一条准则,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笔者:作为州人大代表,您的很多提案都是关于黔西南州医疗事业发展的。下一次,你会带什么议题参会?

杨玉林:(笑)只要是对群众健康有利的议题,我都会带到会上去。

上一篇:古镇演绎“双城记” 下一篇:多彩之国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