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层、分类教学的方法及原则

时间:2022-09-26 02:07:08

论分层、分类教学的方法及原则

【摘要】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教学与引导。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分层、分类进行教学与引导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分层分类,教学引导,方法,原则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在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从2004年开始了物理“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课题实验,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深深体会到分层分类教学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正确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1.分层、分类教学与引导的基本方法

1.1 了解差异,分类建组。

实验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

1.2 针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的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1.3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①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②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这样能使学生各有所得。③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

1.4 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引导。

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物理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

1.5 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励每位学生。

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2.分层分类教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实验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2.2 主导性原则。

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他们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也不尽一致。因此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

2.3 保底性原则。

这是保证实验能获得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的根本。R•M•托马斯的“学习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应有均等的机会去达到学习目标,尽管每位学生达标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学会。所谓保底,即最终必须保证学习后进的学生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允许成绩好的学生超前学习。

通过实践我的体会是:分层、分类教学只要坚持正确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效果是非常良好的。可前提是教师要付出比通行教法更多的心血与汗水,但这是值得的。

上一篇:运用智能理论 优化音乐教学 下一篇:小学数学疑难题解题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