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文化引领中华女性着装走向

时间:2022-09-26 12:52:59

旗袍文化引领中华女性着装走向

[摘 要]本文从旗袍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角度,结合中华女性着装文化特点,分析女性着装走向,研究了中华女性服饰――旗袍文化不同时期款式变化和审美因素,阐述了旗袍文化对女性着装走向的影响。探讨了如何吸收中华服饰旗袍文化的精髓,穿出体现时代的服饰文化,以弘扬中华女性服饰文化的着装品位。

[关键词]旗袍文化;女性;走向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再现,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综合作用的时代的解码,也是社会大舞台的一面镜子。它与人体共存,被称为是人类的“第二层皮肤”,可见服饰的重要性。因此,服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发展,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演绎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它的广泛性、复杂性,不仅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相联系,而且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精神文明相联系在一起。旗袍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文化的演绎与创新中,以它独特的造型元素和经典的文化内涵,经历300多年兴衰历史,成为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装之一,它立领、直身、平袖、偏襟、下摆开衩的视觉形象,既反映了中国女性含蓄、内向的性格特征,又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可以说,旗袍服饰凝聚着东方文化的底蕴,深深地印记在中华女性着装理念中。虽然,今天女性服饰文化的着装心理已由民族化的单一形式向国际化多角度的融合、转化,但经典的着装文化品位还依然保留在女性着装理念中。此时,再谈旗袍文化引领女性着装走向将具有一定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旗袍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服装。

旗袍起源于满族,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兴起于清代。传统女式旗袍都为直筒式,腰部无曲线,长到脚背,较肥大,将女性的线条隐藏于宽衣大袖之内,体现保守时期“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理念。这种心理是几千年来中国妇女一直接受“三从四德”教育的结果,认为标准的美女形象是削肩、平胸、细腰、窄臀,着装不必锋芒毕露,保守宽松、柔顺的线条,给人以祥和、安稳的感受,因此,稳重而平和的旗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妇女服饰选择的理想典范。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上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包容的文化内涵(见图1)。

早期旗袍的特点――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开衩,采取传统的工艺装饰制作方式。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款式不断时装化,整体造型越来越趋向凸显女性身材的线条。款式特点――裁剪称身适体――高跟皮鞋衬托――越发体现东方女性秀美的身材,注重面料本身的外观效果,注重工艺加工技术的精湛与技巧,注重服饰组合方式的整体效应,注重着装品位给人的审美愉悦(见图2)。

20世纪40年代(战乱时期),旗袍的特点――制作节俭化――款式实用化――配件装饰实用化(见图3)。

建国后―1979年,连衣裙代替了旗袍。款式特点――平方翻领――短袖――系腰带―衣长齐膝,质朴、大方(见图4)。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也是这个时代服饰特征。旗袍慢慢被人们淡忘(见图5)。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服饰带来了春天,人们淡忘的旗袍服饰复苏了,款式微妙的细节变化,面料花色的丰富多彩,使更多的女性为之倾倒,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 WTO,和世博会的召开,“唐装回潮”和“中国风”元素的兴起,中国女性经典服饰――旗袍,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她伴着中国女性走向了更大的空间……使世界时尚和中国旗袍文化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见图6、7、8)。

二、旗袍文化的时代“基因”

(一)旗袍文化的变迁

旗袍源于蒙古游牧民族的袍服,清代满族得以承袭。其最初的特点是腰身宽松,衣袖上窄下宽,衣长掩足。自满族建立清代封建王朝伊始,其服装造型就以满族的传统色彩和着装理念影响着中国女性的着装形式。旗袍的发展有两个阶段:最初,旗袍较长紧瘦,袖口也小,装饰简单,视觉效果朴素。形成这种样式的原因,主要是满人过惯了以骑射为主的游牧生活,要求服饰的机能性强,以便于日常的生活劳作。后来,随着满族入关,清王朝的统治日益稳固,社会趋于安定富饶,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满族的旗袍受汉族女子服饰的影响,逐渐变得宽阔肥大,装饰也日趋繁缛(见图1)。

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继而进入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的历史转型期,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现代时期”。在民国时期,中国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无论是日常服装还是社交礼服,几乎都是旗袍。可以说: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之一。旗袍的发展演进,经过了20世纪20年代的变革,旗袍造型更与人体紧密结合,具有穿着舒适方便,凸现东方女性质朴典雅的品位,风行一时;出现了20世纪30、40年代彻底摆脱旧式样,走向经典时期;20世纪50年代,展现了瞬间的灿烂;在20世纪60、70年代,旗袍则销声匿迹了;绿军装是“时尚的主流”;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旗袍重新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迷人的魅力,以东方式的含蓄、简洁、明朗的线条、丰富多姿的款式、质地轻柔的面料,衬托出东方女性的优雅、柔美、典雅、妩媚;这些都为旗袍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土壤。

(二)现代旗袍随世而动

现代的旗袍文化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款式不断创新,面料、辅料丰富多彩,装饰工艺平面、立体兼容并存,着装风格独特新颖,着装环境广泛举不胜说。似乎在短期内、悄然间,就在民间自发地掀起了一个服饰“开禁”的高潮。人们追求服饰的开放、自由、随意性已朝着现代的西方化发展着。如果说;20世纪前50年代是中国服饰处于走向初级阶段的话,那麽20世纪后50年代就是中国服饰艺术全面走向开放、自由、个性、现代及审美的高级阶段。随之可见的是21世纪现阶段的女性着装走向千变万化、带有旗袍服装元素的连体衣裳,覆盖在东方女性秀美的身材上,展现着独特着装理念,孕育着时尚文化――演绎着个性的品位。

三、旗袍文化引领女性着装走向

应该看到,任何社会服饰和文化的变化与发展都是同步的,从人们的着装现象可以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旗袍文化也是如此,其整体着装感观反映的是当代的政治、文化、科学与艺术的进步程序。

(一)女性着装的文化走向

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而文化这一概念在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与文明无法分清的漫长道路,它不仅规范了人类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更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角落,并且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疆土广袤无垠、各地的习俗民情不同衣着明显有着差异之处,但着装理念则蕴涵着东方人的“含蓄”情趣和审美法则,即有着中国女性着装“儒雅”为美的心理。而今,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渗透,可以说,现代女性着装走向在于:讲究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讲究品牌的档次与流行时尚。一句话,现代女性的着装文化价值取向是多元化、个性化、高品位的文化塑造。

(二)女性着装群体的层次性需求

从现代女性着装群体来说,需求是多层次的 ,空间是大范围的,职业形象的塑造是首要的需求。根据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六个层次来看:“其一为生理需要,内含安全需要,即对饥、渴、性、休息和安全防护等方面需要的满足;其二为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其三为受尊重的需要,即保护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取得个人价值认同的需要;其四为认知的需要,即求得对于事物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其五为审美的需要,即对于秩序感、和谐和美感的需要;其六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发挥自身潜能以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具有层次递进的性质,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层次递进需求,第六需求是人们的高级阶段,也是现代女性着装的大趋势。

当然,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要则是高级需要,也可以说,是一种高级享受,而这种高级需要在人的一生中不是人人都有的,但人人都在追求……

在中西方服饰文化广泛交流的今天,旗袍文化有含蓄、有张扬;有传统、有时尚;有人们心目中的“儒雅”,也有时代的开放……

随着新世纪的发展,使人们将目光放得更远,东西方文化开始共同呼吸。笔者突然对“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旗袍文化是你的,是我的,也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M].北

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M].中国旅

游出版社,2001.

[3]Ann Marie Fiore Patricia Anne Kimle.

服饰业美学[M].魏易熙,译.商鼎文化

出版社,2002.

[4]叶立诚.台湾服装史[M]. 商鼎文化出版

社,2001.

收稿日期:2010-08-12

上一篇:浅谈生物质锅炉发电 下一篇:浅谈摄影的思想和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