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摄影的思想和影像

时间:2022-09-06 11:45:34

浅谈摄影的思想和影像

[关键词]摄影;思想;影像

从平面媒体的“图配文”到“图文并茂”的转变,再到当今的“全民摄影”时代,摄影记者如何去适应?本文从摄影的本质和影像的语言特点来剖析当代摄影的思维与去向。

一、思想的“加”和影像的“减”

思想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过程,具体在摄影工作,也就是摄影者对新闻的判断、分析、认知。对所发生的新闻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则需要摄影者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经验。因此,面对拍摄的摄影题材,摄影者在思想上是需要不断做“加法”。

影像,是摄影的最终表现,它更接近于艺术。而艺术则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精练、抽象往往更具表现力。具体到摄影工作上,一张画面简洁的图片,肯定比繁杂、琐碎的图片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更吸引观者的视觉。所以,影像的创作是不断做“减法”。

二、创作的“近”与审美的“远”

“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的名言。摄影是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摄影者亲历第一现场,目击并拍摄。现场的近距离会让摄影者发现足够的细节,加以分析、判断而作出准确的影像表达,这也是摄影表现的魅力所在。

摄影画面的展现离不开审美,审美的目的是引导视觉阅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与思维之间存在着距离,所以就展现了摄影者的视觉观点和观者思维的“距离”,这也是造成画面引人之处的重要元素。

思维决定你能观察到什么,摄影不仅仅是按快门,它需要思想、审美以及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人的思想、素养的形成需要生活积累和不断学习,这也决定了的摄影者的工作方式和审美情趣。

三、摄影思维应当有“颠覆性”

虽然主流媒体依然沿袭着新闻纪实的摄影风格,延续着传统审美的标准和表达手段,但是国内当代摄影形成对非主流意识的高度关注,对边缘艺术家群体的创作倾向和对国际当代艺术潮流的敏感,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媒体的缺憾和遗漏。

现场感、记录性、情感张力、决定性瞬间……这些传统新闻摄影尊崇的理论和实践规则,受到了主观主义摄影的挑战,有时甚至是挑衅――反传统、反经典、平淡、重复、不动声色,破坏受众固有的审美体验,打开受众的解读空间。

摄影最终是让观者看到“你是怎么看世界的”,也就是个性的视点、独特的审美方式。一幅照片的好与坏,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就应该知道了。现在的时尚是用数码相机,很多人都是一阵狂拍后再低头查看并期待一张绝世图片。要知道,没有一种艺术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从量变到质变的。

因此,摄影的影像随处可拍,摄影的思想则需要等待,等待生活的积累和灵魂的酝酿。

收稿日期:2010-07-30

上一篇:旗袍文化引领中华女性着装走向 下一篇:浅谈《红楼梦》赵姨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