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改方案语篇产生中的语篇策略

时间:2022-09-26 12:38:34

浅析医改方案语篇产生中的语篇策略

摘要:文章从语篇分析的视角出发,运用Fairclough的语篇实践的研究方法和Wodak的语篇历史方法,对国家发改委在2009年4月6日公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医改方案语篇产生中所涉及的语篇策略。

关键词:语篇实践方法;语篇历史方法;语篇策略

2009年4月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本文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出发,运用Fairclough的语篇实践的研究方法和Wodak的语篇历史方法,分别从语体、话语策略、再情景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医改方案语篇产生中所涉及的语篇策略。

一、语篇实践方法和语篇历史方法

语篇实践方法(discursive practice approach)是Fairclough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语篇研究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Fairclough用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集中研究语言在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变革中的作用。Fairclough对语篇实践的分析包括研究文本怎样产生、被分配和被消费,具体来讲,对语篇实践的分析包括对话语秩序的分析和语篇互动的分析。前者是对符号语篇反映在社会层面的结构进行明确,Fairclough称其为“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后者对具体的诸如对话、访谈、文本及电视节目等符号活动中交际的分析,Fairclough 称其为“互动分析(interactional analysis)” (Fairclough,2001:239;田海龙,2009:145-146)。

语篇历史研究方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是Wodak和她的研究小组在对奥地利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语篇进行批评分析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语篇历史研究方法注重对语篇与语篇之间的“互语(interdiscursive)关系和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intertextual)关系”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语篇历史研究方法还注重分析语体和文本。在语篇历史研究方法看来,语体和文本分析要侧重语体和文本在实际运用中的意义,即要侧重分析“语篇策略” (discurisive strategies)。

二、语篇策略分析

(一)语体分析

在公布医改方案之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10月14日在其官方网站及国内主要门户网站上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出发,运用Fairclough的语篇实践的研究方法,从结构分析跟互动分析对这份征求意见稿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这份征求意见稿话语秩序反映在政府话语与公众话语的关系上,政府话语相对于政府话语处于明显的主导和统治地位。政府话语与公众话语之间存在不平等的结构关系,征求意见稿具有明显的推销性质。

其次,有关征求意见稿的新闻报道是一个官方的有关征求意见稿的要点总结,但是,这个总结所包哈的材料内容是在推行政府改革方案的意图知道下精心筛选和组织的。政府将这个方案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公布于众,作出请公众发表意见的姿态,但是,推销医改方案的意图又使得政府不得不控制公众发表意见的方式,并通过政府的主导地位来实施政府的意图。

再次,征求意见稿作为征求意见的文件,而且涉及公众所关心的医该问题,应该有不同的有关目标的意见,和不同的实现目标的办法,应该有不同的声音。但是,这些办法、意见、声音从该征求意见稿中全部消失了。这个征求意见稿中存在着推销语体站主导地位的现象。

最后,征求意见稿中大部分句子是只有一个小句的省略主语的简单句,而且这些简单句以陈述的形式成串地出现。这种“列举”的句法结构表明该征求意见稿不是在摆事实讲道理,而是在下定论。除此之外,征求意见稿里使用了很多专业术语,说明该征求意见稿缺乏对话性,具有明显的推销意图。

可以看出,这份带有明显的推销意图的征求意见稿增进了公众的医改方案的了解,为医改方案的顺利推行提供了便利。推销语体可以被认为是医改方案语篇产生中运用的一个重要的语篇策略。

推销语体在医改方案语篇产生中的运用可以通过语体链来说明。所谓语体链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语体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前后照应的“链条”,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作用。语体就其语篇特征而言是做事的方式。以此为出发点,语体链就是相互照应的语体有一个向另一个的转换所形成的做事方式(Fairclough,2003;田海龙2009:210)。在医改方案语篇产生过程中涉及到三个文本,分别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10月14日在其官方网站及国内主要门户网站上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文本、2008年10月15日医改小组负责人就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接受记访问的采访文本和2009年4月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医改方案文本。这三个语篇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链条。从时间上来看(如图1所示),推销的语体最先出现,接着是采访语体,最后是政府文件语体。推销的语体被植入、“再情景化”到采访语体跟政府文件语体中。

根据Wodak语篇历史分析方法,语篇之间、文本之间的主题联系如图1所示:

(二)再情景化分析

所谓“再情景化”指的是语篇在构建事物的过程中语篇与语篇的相互作用关系。“再情景化”一方面体现在语篇之间相互纸袋同一个事件或同一个主题,如在教学评估语体链中,三个语篇同时涉及教学水平的八个方面(田海龙2010),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某个语篇的主要论点被植入另一个语篇―这个论点被从一个语篇中抽出(de-contextualization),然后被用于一个新的语境使之产生新的意义(Wodak 2007:206;田海龙2009:213)。

首先来分析一下这三个语篇所涉及的主题。征求意见稿文本的主题反映在文件的6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标题包含一个主题。这些主题可以被概

述为:

主题1:医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主题2:医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主题3:四大体系

主题4:支撑

主题5:五项重点

主题6:推进医改的办法

采访文本中所涵盖的主题大多是出自记者所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下(括号中为医改小组负责人回答时所涉及的与征求意见稿相同的主题):

问题1:征求意见稿的原因(医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问题2:医改的背景(医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问题3:意见稿的形成过程

问题4:医改的基本思路(四大体系、支撑)

问题5: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原因(基本原则)

问题6: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总体目标、四大体系、支撑)推进医改的办法

问题7:确定五项重点的原因(五项重点)

问题8:对公立医院改革的看法(五项重点)

问题9:推进医改的办法(推进医改的办法)

可以看出除问题3外,其余的问题所涵盖的主题均与征求意见稿中的6个主题重叠。

医改方案文本中所涉及的主题可以从文件中的6个部分中概括出来,如下所示:

主题1:医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主题2:医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主题3:四大体系

主题4:支撑

主题5:五项重点

主题6:推进医改的办法

可以看出这三个文本几乎都覆盖了相同的主题,征求意见稿文本的6个主题被抽出来,然后被分别再情景化到采访文本跟医改方案文本中。

(三)话语策略分析

话语策略原则来讲是帮助实现目的的语言方法。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强调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话语策略(Reisigl & Wodak 2001:45),这五个策略分别是:所指策略或提名策略;谓语指示策略;辩论策略及辩论题目;视角化、框架化或语篇再现;强化策略与淡化策略。下面对医改方案文本中所涉及的话语策略进行分析。

1.辩论策略及辩论题目。通过运用这个策略,正面和负面的描述被证实,语篇历史研究方法运用的辩论策略所涉及的辩论题目包括:有用/有利,无用/无利,定义,危险或威胁,法律和权力等等等(田海龙2009:158)。以医改方案中的第一部分“医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为例。这个争辩建立在“有用”和“威胁”两个辩题的基础上。运用有用这个辩题可以达到这样的辩论目的:既然医药卫生事业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些就应该重视医改,积极推进医改。再看威胁的辩题,其推理如下:如果有明确的危险或威胁,应该停止其活动或作出反应来阻止其发生。例如,医改体制不健全,医药费过重,人民反应强烈,这威胁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要不是时机地尽快推行医改。

2.谓语指示策略。这个策略的表现形式是在谓语成分总使用有否定意义或肯定意义的修饰语,其目的是对社会活动者赋予正面的报以或负面的贬义(田海龙2009:158)。例如,在陈述医改方案的总体目标部分中出现的“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等词: 政府在这里陈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词可以渲染和帮助政府赢得公众对医改方案的支持,从而为医改的顺利推行提供便利。

三、结语

本文运用Fairclough的语篇实践的研究方法和Wodak的语篇历史方法,对医改方案语篇产生中所涉及的语篇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发现,推销的语体、再情景化和话语策略这三个语篇策略被用来生产医改方案语篇。其中,在话语策略方面,语篇主要采用了辩论策略及辩论题目和谓语指示策略这两个策略。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 2003. 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Wodak, R. 2007. Pragma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Cross-Disciplinary Inquiry. Pragmatics and Cognition, 15(1):203-225.

[3]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9.

[4]Tian, Hailong. 2010. Discursive Production of a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Report: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No.4.

作者简介:兰芳芳(1988- ),女,山西运城人,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

上一篇:话语建构与语境的关系 下一篇:从吸血鬼形象透视百态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