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09-26 11:25:38

河北省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 : 河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表现为地表水日渐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其形势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只有综合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通过需求管理、价格机制改革等途径,才能改变当前农村水利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 :农村水利水资源节水工程

河北省水资源总量203亿m3,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量分别为311m3和208m3,是全国平均值的1/7和1/9,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现代化国家最低人均占有标准,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极度贫水地区。近年来,河北省年均用水量220亿m3左右,人均用水量330m3左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河北省用不到全国1%的水资源量,养育了占全国5%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达到了近全国6%的国内生产总值,这其中相当程度上是靠超采地下水所维系的。

1 河北省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河北省地表水日渐匮乏,再开发潜力不大,地下水已成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供水水源。由于整体资源性缺水矛盾异常突出,被迫大范围、超常规、掠夺性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地质灾害不断增加。

1.1 地表水日渐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

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7.01亿m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均开采量104.54亿m3,超采27.53亿m3,超采率达35.8%;九十年代深层地下水年均开采量25.79亿m3最大年开采量40亿m3,均为超采量。九十年代深、浅层地下水合计年均开采量为130.33亿m3,超采量为53.32亿m3,占年均总用水量的72.1%,在总供水量、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农村生活用水量中分别占74.5%、81.9%和96.7%。地下水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至2000年底,浅层地下水累计超采457亿m3,深层地下水累计超采539亿m3,深、浅层地下水累计超采量996亿m3。

京津以南平原是河北省平原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的地区。该区土地面积6.21万km2,占全省平原面积的85%,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60.15亿m3,可开采量61.39亿m3。九十年代,该区浅层地下水年均开采量87.29亿m3,年均超采量25.90亿m3,深层地下水年均超采量22.59亿m3,深、浅层合计年均开采量110.24亿m3,超采量48.85亿m3。至2000年底,已累计超采浅层水391.5亿m3、深层水479.7亿m3,合计871.2亿m3,占全省平原区超采量的90%左右。

1.2城市生活、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

河北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施了引东武仕水库水供邯郸市,引岗、黄水库水供石家庄市和西柏坡电厂等,嗣后又实施了引西大洋水库水供保定市、引朱庄水库水供邢台市、引王快水库水供沧州市和定曲电厂,十年(1989―1998年)共向这些城市供水23.6亿m3,占供水总量的9%。这些引水都是挤占了原来各大灌区的农业用水,而这些被挤占的水量未对灌区和农业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农业的“水权”从未得到体现,抑制了灌区的发展。

1.3农村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能发挥应有效益

农村水利工程在保证农田灌溉、抗旱保收、排沥、治碱、供水、发电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合作社和集体所有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民办公助”原则,国家对集体经济组织兴建的小型农村水利给予补助。建成的设施归公社或生产队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管理。那时,所有权是清晰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一致,工程维护管理较好。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包到了农户,牛、马、犁、锄头等生产工具分到了户。水库、机井、渠道、桥闸涵等不能分,仍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新形势下产生的问题是:没有集体经济组织依托的“集体”到底是谁?集体所有制以什么形式来实现?不明确。“集体”虚设,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自然就“缺位”。由于工程集体所有的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体制矛盾没有解决,维护管理责任自然就很难落到实处,造成“集体”所有的工程,有人使用,没人管理,老化、损坏、丢失严重。同时,受多年未发生大洪水的影响,人们开始产生麻痹思想,一些在五六十年代开挖的排沥沟渠或被填埋,或渠堤被毁,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

2 发展对策

2.1要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

河北缺水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必须把节约用水当做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好。全力推进社会全面节流,即使南水北调实现以后,仍然要全面节流。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立,这是保证全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水资源近期应急对策和长期需求控制战略的基本要求。要重点抓好农业和电力、化工、冶金、造纸、纺织、机械及食品等工业耗水大户的节水工作。农业,要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小畦灌溉、集雨节灌、喷微灌等高效农业灌溉节水技术。通过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努力压减对水的需求,防止浪费,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

2.2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工程,减少对地下水的开发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一项对降雨进行收集、集中、蓄存并进行高效利用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雨水集流工程,雨水蓄存工程、雨水高效利用系统等,可以充分收集利用雨水资源。建设改造一批地表水引蓄工程和雨水回灌工程,兴建一批开源增蓄枢纽工程和平原建闸蓄水工程,可以增加供水能力。利用坑、塘、洼、淀集蓄雨水,可以有效地补充地下水,提供农田灌溉用水。结合水土保持、农村饮水和农田节水灌溉,大力兴建山区、黑龙港地区的集雨蓄水工程,积极推广沿海地区海咸水灌溉和咸淡混浇技术。

2.3 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种类和功能很多,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小水库、塘坝、水池等蓄水设施,小型拦河闸坝、引水闸、截潜流等引水设施,渠道、管道、闸门等输水配水设施,渡槽、隧洞、倒虹吸、桥、涵等交叉建筑物,泵站、机井等提水设施,灌水沟、畦、喷灌、滴灌、闸管、“小白龙”等田间灌水设施,保护村镇、农田的小型圩堤、河道堤防等防洪设施,排水闸、排涝泵站、排水沟、地下暗管等排涝降渍设施,乡村自来水厂、水窖等生活供水设施。

在以上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以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工程所有权为核心,以增强经营管理活力为重点,以提供良好服务、实现良性运行、充分发挥效益为目标,以“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为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类型工程,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

2.4 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及水费征收体系

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的《水价办法》,已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此办法较好地体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把超定额累进加价、丰枯季节水价等根据水资源丰缺状况和供求关系核定水价的制度,作为水价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作为今后水利工程水价改革的方向,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3 实施过程中的原则

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应坚持以下原则:有利于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水利工程特别是灌溉渠系和设施的良性运行。最终目标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各供水环节的水价;实行供水服务计量到户,建立能够杜绝乱加价、乱收费的水费计收新体制。

上一篇:砂砾料碾压试验 下一篇:加强物资管理的创新确保工程建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