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26 10:13:54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模式研究

摘 要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大学英语新课改对大学生英语水平提出的要求。开发和利用英语隐性课程对变革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何为隐性课程、英语隐性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以及互联网在隐性课程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英语隐性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发和实施模式提出了初步的假设。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隐性课程 网络环境 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3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day,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has been completely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of College English.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English hidden curriculu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volutioniz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issues concerning hidden curriculum are discussed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hidden curriculum,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hidden curriculum and the role internet play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dden curriculum. On this basis the preliminary assumptions of English hidde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mod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is presented.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hidden curriculum; internet context; implementation mode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当今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开发英语隐性课程不仅是新教改的要求,更是革新英语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降低学习困难和丰富校园文化的有效措施。如今互联网已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网络环境下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将有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

1 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1968)在其《班级生活》一书中提出。他在该书中分析了班级中的集体活动、奖励机制、权威构成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氛围并构成隐性课程。在随后的几十年,国内外的学者们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隐性课程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地扩展。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我们可以将隐性课程看作是学校以及与学校教育有密切联系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存在着非计划的和难以控制的,但又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影响的各种环境和因素。在英语隐性课程定义方面,齐标(2007)认为它是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要素总称,包括校园文化、校园活动、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物质精神方面及行为方面的总和,同时也涉及现代技术手段、学生课外学习方式、家庭和社会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要素等。

2 英语隐性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 “二语习得”理论是英语隐性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克拉申认为掌握语言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学得”。“学得”是指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了解其规则,并且能够运用这些规则去构建语言。这种“学得”也可以称作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或显性学习(explicit learning)。另一种途径是“习得”。“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学习,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将语言内化的过程。这种“习得”也可以称为默会(implicit learning)或者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真正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而通过“学得”来了解语言知识结构,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到监控的作用,并非语言能力本身。根据克拉申的理论,“习得”需要有理想化的语言输入环境。然而在国内,我们的很难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化的自然教学法的外语学习环境,也无法在英语课堂推行理想的习得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来改善我们的外语习得的环境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大学英语新教改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3 网络环境下英语隐性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理想的外语教学的环境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让学生‘沉浸’于使用目标语的环境之中”(张国扬、朱亚夫1996)。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学生进入目标语环境学习的途径非常有限。外语的音频、视频资料不仅价格相对昂贵,而且更新速度很慢。另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可以通过留学目标语国家来实现在目标语环境中学习。而现在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通有校园网。学生在寝室里就能接触互联网并享有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和数据库资源。除此之外,智能手机及电子阅读设备(例如kindle)的广泛普及为学生在移动端使用社交媒体及网上下载阅读材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的普惠性以及其方便、快捷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如今高科技以及互联网技术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数据库资源在不断扩充,网络社交媒体空前活跃,新的外语学习软件和学习论坛也层出不穷。这一切都让我们的学习、教学模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4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实施模式

4.1 听力模式

英语听力的训练需要大量的反复。然而显性课堂的教学时间和听力资源有限,这就使得学生的听力不能得到充分的操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虚拟社区或者QQ群将资源共享给学生。我们首先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社区,比如在某学习论坛下创建某学院听力学习交流群,邀请该教学单位所有英语教师加入该社区上传听力资源。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该虚拟社区上传听力资源。当然,为了保证学习效率,社区管理员教师需要对教师和学生上传的资源进行筛选并将优质有效的听力资源整理保存到共享文件中供学生下载学习。在学期末,教师可以从共享文件中挑选部分听力材料测试学生听力训练的效果,并将测试分数纳入平时成绩的评价体系以保证听力隐性课程的顺利实施。隐性课程听力模式如图1所示。

4.2 口语模式

在我国大多数学习者是在非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也只能为学生提供非常有限的口语训练机会。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积极开辟隐性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比如通过QQ或微信建立讨论群,成立网络英语角并定期信息邀请学生及教学单位的英语教师或者外教加入该群进行主题讨论。在进行群讨论前,教师可以预先告知本期讨论的主题,分组情况,上传背景资料。学生也可以网络搜索相关材料按教师的时间加入群讨论。为了保证群讨论的质量,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志愿者对群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整理内容发送给教师。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将上次的讨论的内容、亮点及不足的方面进行点评并通过微信群反馈给学生,以此促进下一次的讨论质量的提升。隐性课程口语模式如图2所示。

4.3 阅读模式

阅读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训练相对较多,但在信息更新、知识传播速度空前的今天,新的词汇、语言表达习惯层出不穷。因此,拓展网络资源开发阅读隐性课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弥补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师可以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列出电子书刊、杂志等阅读清单,要求学生将清单中的书刊或杂志下载到移动终端设备上(如智能手机或者kindle)。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阅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推荐文章供学生在线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整理读书笔记并上传至QQ群共享文件。教师在群共享文件中下载学生的读书笔记并将批阅的意见上传反馈至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隐性课程中的阅读任务。隐性课程阅读模式如图3所示。

4.4 写作模式

由于英语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写作练习通常是在课下完成。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将学生提交的纸质版作业批改后在课堂上讲解。这样,教师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批阅作业,而且纸质版的作业不易保存。而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可以登录虚拟社区写作任务并上传写作范文、写作技巧及写作主题等文件供学生下载阅读。学生可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作文发送给教师。教师在网上批阅后可以及时将修改的作文反馈给学生,并将批阅有典型错误的作文以匿名的方式上传至共享文件让学生下载学习。同一个教学单位的教师都可以登录该虚拟社区进行此项工作。这样,写作范文及修改范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积累。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就会不断增加,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隐性课程写作模式如图4所示。

4.5 答疑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利用课间或者课后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也有少数是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回答学生的问题。这种模式一来教师受时间的限制,无法深入回答学生的问题,二来教师可能会遇到很多重复的问题需要反复作答,浪费很多时间。而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答疑的教学环节完全可以在隐性课程中完成。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模型。我们建立一个以搜索功能为主的学习网站(与百度知道类似)。学生输入一个问题,系统自动检索与之相似的问题解答。如果学生选择“满意”,该问题就关闭,如果学生得不到满意答案,系统便生成新问题。教学单位的教师和学生都能看到新问题并进行解答。在一定时间内,由大家投票选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选出后,系统自动将问题和解答存入答疑库,并反馈至提问学生。这样,学生提问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教师的答疑效率会大大提高。隐性课程答疑模式如图5所示。

5 结语

大学英语显现课程由于受到内容和时间的限制,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的要求。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开发和利用英语隐性课程是现代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隐性课程能从多方面弥补大学英语显性课程的不足,同时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符合二语习得理论。开发大学英语隐性课程为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途径,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同时,英语隐性课程丰富的资源以及网络强大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Inc.,1981.

[2] Krashen, S.D. Exploration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se[M].Portsmouth,NH: Heinemann,2003.

[3] 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 齐标.论隐性课程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5] 陈坚林,史光孝.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再思考――以DDL为例[J].外语教学,2009.

[6] 周婧丹.网络环境下英语隐性课程开发及实施效果研究――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4.

[7] 文秋芳,王立菲.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从自我劳动能力的视角看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下一篇:理论与技巧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渗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