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例大学生失眠的心因性研究

时间:2022-09-26 09:25:44

233例大学生失眠的心因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失眠产生的心因性因素。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和自编失眠心因性量表,对233名大学生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失眠的大学生SRSS总分以及因子分(除因子8外)都显著高于常模,而且失眠的大学生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抑郁、焦虑、疑病素质和自我挫败感等心因性因素与SRSS总分相关非常显著(P

【关键词】心因性因素;失眠;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大学生

失眠是常见的生理心理现象,主要指的是睡眠缺乏或不能入睡,表现在睡眠时间、睡眠深度和体力恢复方面的不足。Morrison等报道10%~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1],国内报道青年学生的失眠症状的现患率为16.57%[2]。睡眠不足或不稳会导致记忆减退、注意力降低、情绪消沉及其它心理障碍[3]。Ford和Kamerrow调查发现失眠者中44.4%有抑郁、焦虑、酒精及药物依赖等精神卫生问题,追踪一年发现,失眠组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是正常组的2倍[4]。大学生失眠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5]、学习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并且失眠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专业及年级分层抽取西南地区某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率为96.67%。从中筛选出符合标准(SRSS因子分≥3分,总分≥23分)的233份问卷,进行进一步研究。其中一年级59人,二年级65人,三年级58人,四年级51人。女生131人,男生102人。文科生110人,理科生123人。平均年龄为20±5岁。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睡眠状况量表,该量表包括48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 5点量表,从“没有”到“严重”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

1.2.1采用李建明编制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7],评定大学生的睡眠状况,从中筛选出有失眠状况的大学生。李建明等初步假定SRSS因子分≥3分,总分≥23分表现为高分特征[8]。

1.2.2对于大学生自评的睡眠状况结果中,SRSS因子分≥3分,总分≥23分的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所反映的失眠心因性症状进行评定。并适当增加了一些关于疑病素质、消极应对方式、自我挫败感等影响睡眠的心理因素的题项,作为SCL―90反映失眠心因性因子的附加题项,从而进一步完整反映大学生失眠的心因性症状的因子,总称为失眠心因性量表。

1.3数据统计处理由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信度分析、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回归分析等各种统计处理。

2结果

2.1大学生失眠心因性量表的信效度分析以及因素类型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因素结构清晰简单,由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疑病素质、消极应对方式、自我挫败感6个因子组成。并且该量表的因子因素分析结果与开放式问卷所设想的维度基本一致,可以认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为了进一步考察该量表的信度,进行了同质性信度及分半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各失眠心因性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值基本达到0.70以上,且失眠心因性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值为0.936,其分半信度达到0.892,说明失眠心因性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具体的信效度分析及因素类型划分详见另文。

2.2大学生失眠状况与国内常模的比较表1的结果显示,除了“服药情况”因子低于常模外,总分和其它因子均非常显著高于国内常模,而且因子分基本上都大于3分,表现出高分特征。

2.3大学生失眠年级分布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失眠者的比例也有差异。本研究一、二、三、四年级失眠者的比例为53.03%、60.32%、39.08%、47.62%。从中可以看出,三年级、四年级与一年级、二年级的大学生相比,一年级、二年级的大学生有更多的失眠者。χ2检验表明,各年级失眠者与非失眠者的人数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χ2=12.44,P

2.4失眠心因性量表各成份与SRSS总分间的关系由表2可知,失眠心因性分量表各成分之间的相关系数,除个别成分外,多数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系数。除Ⅲ、Ⅴ外(以下将不对Ⅲ、Ⅴ因子进一步分析),失眠心因性分量表各成份均与SRSS总分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5大学生失眠心因性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失眠的心因性因素对大学生失眠的影响,以SRSS总分为因变量,性别、学业成绩(不及格到优秀分成5等级)、家庭经济(包括很好(人均5000元/月左右)、良好(人均2000元/月左右)、一般(人均1000元/月左右)、贫困(人均300元/月左右))、抑郁、焦虑、疑病素质、自我挫败感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抑郁、学业成绩不及格、家庭经济贫困进入回归分析。

3讨论

3.1关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总体情况由表1可见,总体上,失眠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得分高于常模水平,这与李氏[9]认为学生是睡眠保健的重点结论一致。值得关注的是失眠的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出明显的几个基本特征: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以及缺乏失眠的心理应对和调节机制是大学生失眠的主要问题;很少使用药物调节睡眠。

同时,χ2检验的结果表明失眠者与非失眠者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一年级、二年级高于三年级、四年级,且二年级失眠者所占的人数比例最高。我们认为年级差异的原因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一方面由于高考前后的紧张、焦虑的影响,在刚刚进入大学后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除;另一方面是,大一新生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需要一段时间方能适应;加上,一些新生是独生子女,很少远离亲人、家乡,突然的环境改变,因而失眠现象较为严重。相关研究[10]也发现二年级学生的睡眠质量最差;二年级课程多,而且此时也是整个大学成长最为活跃的时期,尝试各种学生工作、校园活动、恋爱等应激性事件,因此失眠现象最为严重。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相对平稳,因而失眠的人数也较少。四年级学生课程少,学习压力不大,而且加之调查区域所形成的相对宽松、休闲的人文环境,但同时他们也面临毕业设计、职业选择、恋爱等问题,因而,失眠人数比例较低但高于三年级的人数比例。

3.2关于大学生失眠的心因性分析失眠症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心理因素在该病的发病中的作用已日趋引起关注,无论失眠症的原因,还是临床表现都可以看到心理因素对失眠的影响[11]。从表2中可以看出,将SRSS总分与影响失眠的心因性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影响失眠的心因性因素基本与SRSS总分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系数,这与吴任钢[11]等人认为心因性因素与SRSS总分相关显著的结论相一致。Morison等发现有睡眠问题的青少年焦虑、抑郁、注意缺陷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者[1]。从表2中可见,失眠的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疑病素质、自我挫败感等因子与SRSS总分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失眠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与Morison等的研究结论[1]相符合。并且,得到Sachneider等人应用MMPI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调查发现失眠者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正常人[12]结论的支持。固然,抑郁、焦虑是影响失眠的主要心因性因素,但是疑病素质、自我挫败感等因子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疑病素质和自我挫败感等因子产生的外部条件,我们建议学校教师在大学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教育中,都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学生创造克服不良情绪和自卑心理的平台,以及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从影响失眠的心因性因素来看,SRSS总分与抑郁、焦虑、疑病素质、自我挫败感等因子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从表3中可见,将性别、学业成绩、家庭经济和相关显著的失眠心因性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其中抑郁因子、学业成绩不及格和家庭经济贫困等因素进入逐步回归分析,说明抑郁因子、学业成绩不及格因子、家庭经济贫困对睡眠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学校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当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生理差别、学业成绩以及家庭经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使其学会应对困难和失眠的心理调节机制。当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虽然失眠其它心因性因素没有进入回归分析,但是其对大学生失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许多研究发现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密切的关系[3,10]。另有,Sachneider等人的调查发现失眠者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正常人[12]。

综上所述,大学生失眠是高校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失眠现象并非只是某一因素所致,它是一个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因素又是其最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干预治疗时,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心理方面的保健,将对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失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给予特别重要的关注。提高大学生,特别是失眠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应采取多种措施,重在提高大学生失眠的心理应对、调节和改善机制。

(致谢:李万兵副教授对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4参考文献

[1]Morrison DN,Mcgee R, Stanton WR, et al. Sleep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J Am Acad child Adoles psychiatry, 1992:94-99

[2]刘贤臣,彭秀桂,韩传琴,等.青年学生的失眠及其相关因素.上海精神医学,1995,新7(3):l89-l93

[3]李建明,等.睡眠与睡眠障碍.医学心理学概论.石家庄:河北省出版局,1998,78

[4]Ford DE, Kam errow DB. EP idemiologic study of sleep disturbance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 opportunity for prevention? JAMA,1989,262:1479-1484

[5]刘贤臣,等.青年学生失眠症状及其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1):26

[6]李栓荣,杜好瑞.失眠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改变及应对措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114

[7]李建明,等.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55

[8]李建明,等.SRSS对13273名正常人睡眠状况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51

[9]李建明,等.不同职业、性别正常人睡眠状况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596

[10]曾琳娜.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校医,2000,14(2):98

[11]吴任钢,王铮.失眠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特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6):377

[12]Sachneider- Helmert D. Twenty-four-hour sleep-wake function and personality patterns insomniaes and healthy controls sleep,1987,10:452-462

(收稿时间:2007-01-02)

上一篇:福建省高校贫困生人格及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