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马锡博弈中国金融业

时间:2022-09-26 08:38:24

淡马锡博弈中国金融业

近年来,淡马锡投资近60亿美元购买中国多家国有银行的股权,从而成为中国金融业的最大外国投资者。而此次淡马锡发生人事变局,再次将这家由新加坡财政部100%控股的海外公司引入中国人的视线。

有关专家表示,过于密集的投资意向和在银行业经验的欠缺,成为财务投资色彩浓厚的淡马锡继续扩大对中国投资的阻碍。

淡马锡布局中国市场

2004年10月,淡马锡在北京设立代表处,2005年在香港设立办事处,2006年上半年又在上海设立代表处。

近年来,淡马锡参加了不少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首次公开募股,如中远集团、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电国际和东风汽车等。与此同时,淡马锡积极布局对中国银行业的投资。

从2004年开始,淡马锡通过现金购买新股以及受让老股等形式迅速对多家中国国有银行及普通股份制银行入股,完成了在中国金融业的多层次布局。淡马锡旗下亚洲金融控股公司主席胡赐道表示,在存在商业机会、符合自身投资标准的前提下,将考虑参股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内地金融机构的可行性。截至2006年9月,淡马锡作为中国银行业最大的外来投资者,已在中国投资了80亿新元(合51亿美元)。淡马锡在去年年报中称,对中国建设银行所投资的15亿美元,以及承诺在其IPO时认购总值10亿美元的股份,使得淡马锡更进一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获益。同样,淡马锡几经周折实现的15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5%股份的计划,使其从中国与全球多边贸易的快速增长中获益,并分享中国在逐步迈向现代化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机会。

近日新出炉的《淡马锡2007年度回顾》显示,金融领域仍是淡马锡在中国投资的重头,但有迹象表明淡马锡已经开始将投资新目标瞄准中国飞速增长的新兴行业。2006财年(2006年4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淡马锡在中国新增投资约11亿美元,除金融业外,多数集中于民用住宅开发、消费品、医药、能源与资源行业的少数股权投资。

淡马锡缘何出击中国

作为一个纯粹的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除了有企业的逐利冲动之外,还担负着些许非市场的期待,其投资决策在盈利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因此,加大海外投资力度是淡马锡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新加坡政府对于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考虑。新加坡希望通过淡马锡的海外投资使得国家经济向多元化发展,把自己的发展和亚洲其他高发展地区的经济捆绑起来。过去一年,淡马锡成功将投资在新加坡本地的比例由52%减至49%,未来还会进一步降低,而其他亚洲国家的比例将会提高,除中国外,淡马锡在亚洲的投资重点是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

根据淡马锡的发展目标,未来10年淡马锡将把总投资的1/3放在新加坡市场,1/3放在亚洲市场。正是如此,淡马锡总裁兼执行董事何晶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淡马锡正试图把自己的发展与亚洲其他高速发展地区的经济挂钩。”

对中国经济未来继续保持高增长的预期,是淡马锡近年来频频对中国金融领域和部分新兴领域作出长期投资承诺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淡马锡在中国扩张迅速的最大原因或许在于中新两个国家文化的接近,合作双方更容易进行充分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淡马锡从不掩饰自己的战略投资者形象。

淡马锡大量投资中国金融业,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争取稳定的回报率,令资产增值。淡马锡在亚洲有着丰富的投资银行业的经验,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在8个亚洲国家拥有9家银行的投资项目。尽管淡马锡在中国银行业中持有的股份很少,但绝对投资额很大,淡马锡有信心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的注资实现其在中国稳定的回报率,为股东带来增值。

淡马锡中国遭遇挫折

在中国的国企改革过程中,淡马锡和中国国资委从未间断过的合作,也加深了国内管理层对这个公司的了解。这些对于淡马锡在中国金融版图上攻城掠地,都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直高奏凯歌的淡马锡却连续遭遇了挫折,其中最大的一个当属对中国银行的投资意向。去年8月底,淡马锡和中国银行联合宣布,淡马锡将出资31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10%的股份,并在中国银行上市时再认购5亿美元股份。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终结。中国银行复杂的引资结构若要获得最终通过,还需要经过两道审批程序:经其控股股东中央汇金投资公司董事会和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后才能生效。随后,在去年10月中旬汇金公司董事会上,通过了暂不同意淡马锡参股中国银行的决议。理由是认为淡马锡参股比例过高,更关键的是其短时间内大规模参股国内金融机构,对于中国的金融安全将会构成威胁。

与此同时,另外一家审批机构银监会也对淡马锡表示了保留意见。去年11月初,中国银监会高层人士在一次论坛上谈到中国银行的境外投资者时,提到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将投资中国银行36.75亿美元,惟独“省略”了淡马锡。当时该高层人士还强调,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一般不能超过两家,否则会像“撒胡椒粉”一样难以兼顾。这时的淡马锡已经是建设银行和民生银行两家银行的股东。淡马锡入股中国银行的形势急转直下,但随后的发展也更加扑朔迷离。淡马锡在最初方案被否后并未放弃,又和中国银行协商后提出了修改方案。根据新方案,中国银行将向淡马锡发售5%的股份,和去年8月份公布的最初方案相比,入股比例减少了一半。淡马锡几经周折实现了15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5%股份的计划。

另外,淡马锡旗下子公司新加坡星展集团对广东发展银行的投资进展也并不顺利。为了加大竞购筹码,星展银行甚至请出了香港前财政司长梁锦松协助处理入股广东发展银行事宜,但目前在竞争对手中,获胜呼声最高的还是花旗银行。

细究淡马锡投资受挫的原因,不难发现国内银行业改革中思路的变化。在建设银行引资时淡马锡确实十分抢眼。当建设银行去年引进战略投资者一再受阻的时候,淡马锡做出14亿美元的投资决定,而且承诺在上市后继续购买公开发行的股份,给其他外资在信心上提供了很强的正面刺激。然而,随着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成功招股甚至临时提价,国内开始对IPO前频频引进如此众多的“战略投资者”提出质疑,一种意见认为外资事实上是以战略投资之名通过短期投资牟取暴利。由此引发的“银行贱卖论”至今还没有彻底平息。这时,财务投资色彩浓厚的淡马锡便不可避免地显出了劣势。过于密集的投资意向和在银行业经验的欠缺,成了淡马锡继续扩大对中国投资的阻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找钱并不是国内银行寻找战略投资者的惟一目的。希望在改制过程中改善管理结构,引入国际先进经验,是四大国有银行上市的最大动力。为中国金融业提供技术支持,是外资入股国内金融业时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金融体系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引入外资则是操作性最强的途径之一。国有银行对战略合作者引入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经验极为期待。如果淡马锡希望在中国金融版图上有更大的作为,那它当务之急是在资金之外还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上一篇:股市泡沫能否刺破? 下一篇:投连险热销 拒绝“盲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