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手术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6 07:47:10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手术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总结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手术中的应用经验。 方法 将确诊为输卵管妊娠、有生育要求、具备保留输卵管条件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开窗取胚保守手术。观察组26例术前先在输卵管系膜中注射垂体后叶素,而对照组未用垂体后叶素。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持续性输卵管妊娠发生率等。 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结论 在腹腔镜输卵管切开取胚术时使用垂体后叶素,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能提高输卵管保留成功率,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异位妊娠;垂体后叶素;输卵管开窗取胚术

[中图分类号] R71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8-0138-02

腹腔镜手术由于损伤小、效果好、恢复快,具有检查、治疗双重作用,近年在妇科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有生育要求者,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妊娠的保守手术已得到肯定,逐步代替了开腹手术,成为治疗异位妊娠的主要方法。现对我院近期的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52例进行观察及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52例异位妊娠患者,均为未破裂的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年龄20~38岁,入院检查均有停经、腹痛或阴道出血症状,孕囊位于输卵管,包块未破裂,直径为2~5 cm,符合腹腔镜手术指征。患者有休克、大出血等症状的排除于研究之外。5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6例,观察组已婚已育8例,已婚未育7例,未婚11例;对照组已婚已育10例,已婚未育9例,未婚7例。两组的包块部位、大小及一般情况等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准备同其他腹腔镜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头低臀高,以CO2气体成人工气腹,气腹压为11~13 mm Hg,在右麦氏点及左下腹部位穿刺置入镜体,开始手术。首先常规检查子宫附件,检查妊囊着床部位,确定是否可以保留输卵管。如有腹腔积血,先清除腹腔内积血,如有盆腔粘连,分离盆腔粘连。观察组将垂体后叶素12 U+生理盐水10 mL分两点注入患侧宫角及输卵管系膜,每边分别注射5 mL,见系膜膨胀、输卵管变白后,沿包块纵行输卵管壁1~3 cm,常可见组织块完整冲出的胚胎混合血凝块,创面如渗血予电凝止血;对照组不使用垂体后叶素,直接切开包块组织,创面一般出血多,予电凝止血。两组创面均不缝合,标本送病检。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时间:从手术开始到缝合完最后1个手术切口的时间。②术中出血量:在手术时间内估计得出所有失血量。③术后体温:术后到出院的平均体温。④住院天数:入院到出院的时间。⑤术后监测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若术后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或术后2周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术后组织物均送病检,报告为妊娠绒毛。无术后并发症出现。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6.8±7.3)mL、(85.4±11.7)mL,手术时间为(50.3±8.5)min、(90.6±10.4)min,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术后均无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术后体温及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P > 0.05)。见表1。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并发育于子宫体腔以外器官或组织内,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约1%,其中输卵管妊娠约占95%,如不及时诊治,可危及患者生命,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发病高峰一般在25~35岁,输卵管炎症是异位妊娠的主要原因,还与输卵管手术史、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等有关。近年来,随着社会开放、性观念的改变,未婚年轻女性生育前流产增加,异位妊娠发生率也逐渐增高,有年轻化的趋势,大部分都有生育要求。而药物保守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治疗时间长,副作用大,最后保守失败者还需手术,大多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有保留输卵管的保守性手术和切除输卵管的手术两种。部分有生育要求特别是无孩的年轻妇女,维护一侧完好的输卵管可增加生育的机会,仅剩一侧输卵管的异位妊娠患者,保守性手术是保留患者生育的希望[1]。目前评价异位妊娠的治疗效果,主要是观察其生殖状态和并发症。因此,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已成为医学研究的方向。传统开腹手术损伤大、出血多,大多切除一侧输卵管,而影响以后生育。腹腔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可以在确诊的情况下起治疗作用,越来越被患者所接受。既往异位妊娠的开腹手术和输卵管切除术逐渐被腹腔镜保守手术取代[2],其近期和远期效果均优于开腹手术。腹腔镜保守手术包括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输卵管纵形切开缝合术、输卵管伞端妊娠物挤压术。输卵管切开缝合术和输卵管部分切除吻合术则容易增加再次异位妊娠和不孕的机会。输卵管妊娠物挤压术则容易残留有活性的滋养细胞,增加持续性异位妊娠的机会。现多选择输卵管切开取胚术,此法适用于输卵管妊娠尚未破裂者或破口很小者,保守手术因保留了患侧输卵管,这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特别是对侧输卵管已切除或有明显病变者,有重要意义。

垂体后叶素是自牛、猪脑垂体后叶提取的水溶性成分,内含等量缩宫素和加压素[3]。其中加压素具有较强的收缩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输卵管的血液供应来自于卵巢动脉在输卵管系膜内的若干分支及子宫动脉在宫角处的分支——输卵管支[4]。陈淑琴等[5]研究证实在患侧宫角及输卵管系膜处两点分别注射垂体后叶素比患侧输卵管系膜无血管区单点注射垂体后叶素有更好的优势,因为前者能使供应输卵管的两重血管收缩,减少供应输卵管绝大部分血液,起到更好的止血、减少输卵管电凝和缩短手术时间的作用。垂体后叶素代谢快,2~3 min生效,半衰期短,在体内维持20~30 min,较安全。垂体后叶素局部注射,作用迅速,能引起局部血管强烈收缩,局部血流明显下降,从而使术野更清晰,应用于输卵管切开取胚术中有较强的止血效果[6]。

本组资料显示,在妊娠状态下,输卵管因妊娠绒毛组织的侵袭,血供丰富,直接切开取胚时一般出血较多,难止血,影响视野,而反复电凝,易导致输卵管组织损伤,功能丧失,严重时需切除患侧输卵管,致保守手术失败。创面渗血止血的处理是保守手术成败的关键,也是术后生育功能恢复的关键。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为垂体后叶素局部注射具有较强收缩血管和止血作用,另外还可使输卵管肌层收缩,切开输卵管时,胚胎组织常被自行挤出,使术中创面出血明显减少,术中层次清楚,妊娠组织易于吸出,避免反复电凝止血,更好地保护了输卵管的功能,减少再次异位妊娠和不孕的发生,增加宫内妊娠率,有利于维持患者术后生殖功能[7]。研究报道,腹腔镜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具有更高的输卵管通畅率(70.2%)、宫内妊娠率(55.4%)和较低的不孕率(33.9%),更好地保留生育功能[7]。但由于垂体后叶素可收缩内脏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对血液循环有影响,故有高血压病、心脏病及肺心病者应禁用[8],而在手术中,患者都为育龄妇女,有以上病史者极少,故其局部收缩血管明显,全身血压升高的作用不明显,无一例发生血压异常升高的现象,证实垂体后叶素局部止血作用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随着腹腔镜的广泛使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切开取胚术中使用垂体后叶素预先作预处理,可使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野更清晰,便于手术操作,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最大限度保留了输卵管,因减少术后粘连的形成而提高了妊娠率,并降低了异位妊娠重复发生率。因此,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手术,术中应用两点注射垂体后叶素的方法,创伤小,无全身副作用,安全、简便,利于患者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朗景和. 妇科手术笔记[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5-158.

[2] 赖文瑶. 米非司酮在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前应用观察[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6):603.

[3] 严美光. 药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3.

[4]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5.

[5] 陈淑琴,刘克玄,张祖威,等. 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术术中垂体后叶素不同使用方法的比较[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11:728-732.

[6] 金建新,龙权生.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输卵管切开取胚术中的止血作用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47-48.

[7] 王洪彩.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输卵管妊娠切开术中的应用及对术后生殖功能的影响[J]. 中国内镜杂志,2011,17(11):1147-1150.

[8] 王立群,赵静,张丽芬.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2009,49(23):98.

(收稿日期:2013-01-16)

上一篇:Foxp3—924rs2232365基因多态性与成人牙周炎的... 下一篇:保留关节囊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