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

时间:2022-09-26 07:06:12

心理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方法 选取初产妇13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结果 观察组产后36 h、6周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初产妇;产后抑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b)-0171-03

产后抑郁由Pitt在1968年第一次提出,是以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烦躁、担忧、多虑、恐惧,过分关心或担心婴儿,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2周内发病,其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种综合性因素有关[1-2],国外发病率为3.5%~33.0%[3-4],我国的发病率为17.9%~30.0%[5-6],而初产妇的产后抑郁发病率则更高。产后抑郁不仅影响产妇的身体功能恢复和家庭关系,而且对婴儿喂养、认识和语言的发育均有影响[7-8],因此,探讨初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原因以及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对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13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1~38岁,平均(26.45±4.53)岁,孕37~42周,平均(39.35±1.53)周。所有产妇均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无心理、精神疾病史,无脑部及其他躯体性疾病,能理解测试的内容,自愿接受测试,产后能配合随访。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正常产前的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测,胎动、胎心的监测)、产后会阴、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专业的护师对每位产妇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并于产后36 h及6周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两组产妇进行评价调查,具体方法如下。①孕前心理护理:对每位夫妻进行孕期课程的讲解,帮助孕妇了解妊娠的过程,自体身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胎儿生长的过程,晚期妊娠注意的事项,讲解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各自的优点;认识自然分娩的生理过程,消除对自然分娩疼痛的恐惧,注意后期妊娠监测胎动、临产特征;介绍产房的情况,增加孕妇对产房的熟悉感,为准妈妈做好思想准备;同时孕妇家人应积极支持,照顾好孕妇,掌握妊娠的相关知识,更好地配合分娩过程,减轻孕妇的心理压力。②产时心理护理:进入待产室后,护士及助产士更多关心孕妇的心理情况,减轻其心理压力,允许其丈夫陪产,鼓励丈夫给予更多的情感及心理上的支持,以减轻其对分娩的恐惧与不安感。③产后心理护理:向产妇指导培育婴儿的知识,鼓励母乳喂养、加强母婴互动,使产妇做好妈妈的角色转换,对于有性别歧视的家庭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减轻心理负担;鼓励家属多关心产妇,给予肯定和情感的支持,提高产妇的自信心,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1.3 筛查标准

EPDS总分为30分,EPDS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EPD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产后36 h、6周的EP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产后抑郁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产后36 h、6周的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临床护理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临床,为患者服务,“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模式势在必行,即在对患者提供疾病护理的同时,更需要提供包括生活、生理、心理等护理,使患者有一种温馨感、亲近感、家庭感。分娩是女性一生中极其重要的阶段,产妇在妊娠、分娩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因而在分娩后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反应。产后抑郁症与分娩有直接的联系,在社会-心理相关因素的基础上,产后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心理状态,同时也会对家庭关系,甚至对婴儿的身心健康及母婴关系产生伤害。导致产后抑郁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心理因素:分娩对一个女性来说是一种不安而期待的体验,特别是初产妇,没有经历过分娩的过程,担心分娩时的疼痛,担心胎儿的安全,具有高度的紧张和恐惧心理[12]。②生理因素: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产妇出现高激素水平,有利于妊娠的发展,当分娩时胎儿胎盘娩出后,使激素水平突然降低,导致神经递质分泌改变,出现大脑兴奋性异常,产生抑郁症[13];同时分娩时疼痛又使产妇焦虑、紧张及恐惧的心理更加明显,致使血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内分泌激素发生改变。③胎儿因素:部分家庭甚至产妇有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一旦发现婴儿的是女婴时,会有失望、抑郁等情绪;或是婴儿身体健康存在问题,出生后未能与产妇亲密接触时,产妇更易出现抑郁的情绪。④遗传因素: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概率,有抑郁症家族病史的孕妇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产后抑郁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两种,而药物治疗可直接影响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身心健康不利[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36 h、6周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由保健护士提供的非训戒式咨询等心理护理,对轻、中度抑郁症妇女是有效的[15]。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可有效预防产妇的产后抑郁,对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Alici-Evcimen Y,Sudak D.Postpartum depression[J].Prim Care Update Obstet Gynecol,2003,10(5):210-216.

[2] 蒋荣英,蒙翠丽.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12,18(27):1-2.

[3] Cui CS,Sui JM,Han D.Investigation of et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bstetric depression[J].Prog Obstet Gynecol,2005, 14(4):319-321.

[4] Miller LJ.Postpartum depression[J].JAMA,2002,287(6):762-765.

[5] 王敬玲,王群华,樊丽君.产后抑郁症的筛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4):292-293.

[6] 郭素芳,吴久玲,渠川琰,等.产后抑郁与产后家庭暴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29-631.

[7] 陈小英,陈友华.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8):116.

[8] 马士学,宋景海,郝晓莉,等.孕妇产后抑郁症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181-1182.

[9] Cox JL,Holden JM,Sagovsky R.Detec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development of the 10-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Br J Psychiatry,1987,150:782-786.

[10] Lee DT,Yip SK,Chiu HF,et al.Detecting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Chinese women.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Br J Psychiatry,1988,172:433-437.

[11] 仇剑釜,王祖承,罗来敏,等.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的临床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4):219-221.

[12] 李英,张燕玲,延俊元.产后心理不良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卫生,2006,7(10):14.

[13] 尹春艳,张智,张翠琼,等.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4):2007-2009.

[14] 崔广宝,卢杰.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49-51.

[15] Wickberg B,Hwang CP.Counselling of postnatal depression:a controlled study on a population based Swedish sample[J].J Affect Disord,1996,39(3):209-216.

(收稿日期:2014-04-04 本文编辑:李亚聪)

上一篇:激素序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观... 下一篇:综合护理干预对药物流产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