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花分水的发展

时间:2022-09-26 04:00:33

浅析青花分水的发展

青花创烧于唐代,成熟于元代中朝,明、清两代得到全面的进展。青花瓷以单一的青色表达手法,但它却像水墨画一样变化万千,意趣无穷。如宣德青花的深蓝色,凝重艳丽;成化、正德青花的淡蓝色,清雅秀丽;嘉靖、万历青花的浓蓝色,浑厚浓艳;康熙青花的鲜蓝色,漂翠鲜明,艳而不俗。成化时发明了“分水”装饰手法。当时是双勾分水。一般是先用青料勾好画面纹样后,再用以青料调制的水料用特制的“鸡头笔”填入物体之内,使其色彩平和、温润,几乎没有笔触,使青花清丽鲜亮,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艺术效果甚佳,是青花彩绘技法的一大进步。数百年来景德镇陶工们前仆后继,在制瓷实践中,经过改善、进展,积累了青花分水的经验,创造了青花独特的艺术语言。

历史上,分水技法以无到有,以简单到复杂,以繁盛到衰落,具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其实,每个时期在青花作品中的分水手法不同,体现形式各异,应是我们探讨和汲取的。元代中朝已经稳定地掌握了青花的发色效果,烧制大批量青花瓷器,造型趋于博大、浑厚、凝重、气魄雄伟、装饰构图多层次、纹样分布繁密,画面严谨生动;明代造型古朴、线型柔和流畅,装饰深受当时画风影响,多为写意工笔而无板滞之感,技法更趋成熟,人物、花鸟、虫鱼等装饰非常细腻,分水也随之而变化。青花料水分为“最浓、浓、浓水、淡水、影淡”。技法也采取多种手法,有洗、晕、划、填并用。综观各时期青花分水之运用,逐渐形成以下一些:(1)平色水(平水),色度不同,每种色块匀净平整,尽量没有水与水相接的水迹纹,看作手法多用于图案工整、细腻、精致的器皿纹样上。(2)水迹纹(浪头纹),一笔水和一笔水之间相互压住一点头,重叠的部分形成深一点的水迹纹,看作分水手法保持手工痕迹的随意性,民间味浓,如景德镇产的枝梅瓶、枝梅箭筒,就是以简洁的枝梅俏拔而立。大面积的地域,分上水迹纹,一层压一层的自然而出的水迹纹理,潜在形成流动的走势,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自然、醒目、艺术感强。(3)晕水,根据画意,以淡到浓或由浓到淡,笔肚含饱水,笔尖留一小水珠保持在坯体上,慢慢晕下去,坯体随着笔而吸收,笔尖停留的时间越长,水色越浓,看作色阶变化不大,感觉柔和匀净。(4)洗水笔尖蘸浓水,笔肚含淡水、迅速一划而过,色阶变化较大,流畅、痛快。如康熙时青花分水就多采用此手法,一笔下去,色为几种,色度显得非常之丰富。(5)点水,用分水笔在坯胎上,分出小点,一点之中,色泽略有变化,起衬托的作用。民间艺术就像自然界里烂漫的山花,自然、纯朴,散发出泥土的芳香,艺术家凭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吸取民间艺术自然、洒脱之美,加之艺术处理手法,又别具新姿。

随着时代的进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变化,如一味沿袭,跳不出规范和方式,那将丧失其艺术魅力。一直至今引领现代青花主流的青花大师——王步,就是一位勇于革新,自成机杼的大师。在深厚传统基础上,借鉴水墨画特点,在青花装饰上创造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他所运用分水技法变化莫测,他不仅在分水笔上掌握得相当成功,而且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做到“物为我用”,产生丰富的艺术效果。如用甘油覆盖装饰部位,利用坯体吸水相当慢的特点,在装饰部位均匀施上一层薄薄的稀甘油,用小匙匀适量的料水,放于该部位上,若要平水,则均匀转动,要浓淡变化,则把这部位多侧于一边,低者自然浓,这与以笔分水效果又不一样,显得更加润泽。王步先生许多瓜果蔬菜小写意,多分以淡水,在转折间点缀一两点最浓的色块,使整个作品显得俏拔、清晰、明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他有看作基于传统,独辟蹊径,敢于革新的思想形成了庄重浑厚、宁静简洁、个性鲜明的现代青花分水这门独特的艺术语言。现在是信息时代,文化、艺术交流相当广泛,各种艺术流派相互渗透,许多艺术体现手法也影响着青花装饰,青花分水也吸收不少独特的装饰手法,加以浅析有:(1)吹喷法:用吹管或喷釉机,把调好的料水,喷到坯胎的装饰上,可喷出浓淡不同的层次,颗粒的点面变化,可形成迷迷朦朦薄雾、浓暮的感觉,人工直接吹,色块小,变化丰富,更显细腻。(2)浇洒法:以适量、适度的料水,根据作者的意图,浇洒在坯胎上,再以纹样装饰,使整体效果完整,这一手法与装饰纹样吻合,效果非常大气、生动自然,色阶变化丰富,有时还产生出作者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3)皴擦法:以海绵或棉花等吸水物,蘸上料水,在装饰部位皴擦,重则有斑剥感,轻则给人以柔和渐变的视觉效果,此手法赋予肌体自然变化的质地感。

要充分掌握,了解各种分水技法所达到的不同艺术效果,才能很好地使分水这一手法的装饰效果达到相应的吻合,分水是一项高深的工艺,只有靠长期的实践和熟练的技艺才能将青花分水的艺术效果发挥出来。才能使之成为完美的艺术品。

上一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定价研究 下一篇:新建学校发展的三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