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的影响

时间:2022-09-26 04:00:06

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的影响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仅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它会对学生的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笔者主要就老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60-01

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这个班级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小朋友很会动脑筋;或者说,这个班级的学生特别笨,有些题目讲了多次他们都不会。教师们的这些议论,比较多的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但在学生课堂表现的背后,除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外,更多地是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的不同教学行为,将培养出不同的学生。下面我将通过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水平,说明其对学生思维方法与情感态度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行为对学生思想方法的影响

解数学题,需要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而思路和方法的背后是数学思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这里的精神就是方法的本质认识,即数学思想。其实,解题方法产生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过程,产生于解剖问题的结构中,是对问题结构作出判断,对解题方法进行挑选、演变的思维活动,而数学思想决定着这种活动的发展方向。当然,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与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有着较大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它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明白;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则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只有理解后者,才能真正理解教材体系。任何一册数学教材的编写,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教材的前后逻辑是一个原则,更深层次的是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从怎样的材料出发,经过怎样的过程而概括出来的,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结构,组成怎样的体系,要学生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性的问题,教材虽不可能有完整的说明,但有时也作简单的交代。不过,这些问题的思想却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有了它,概念和例题才会活起来,相互紧扣,相互支持,组成整体,而不只是孤立的知识点。

为此,教师在运用教材时,需要能发现、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这些思想方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教学内容从表面上看,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果教师的指导行为仅仅停留在计算这些物体的体积上,那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将不规则铁块放入长方体的水箱中,然后告诉学生,长方体水缸中水上升部分的容量就是所求铁块的体积。

这样,也达到解决本题答案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这个教学活动的意义也仅仅于此,当今后计算球体或椭圆体等不规则的容积时,教师又需要重新启发学生,然后再重新演示一遍。这种重复演示的教学行为,就把系统的数学知识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每当学生接触一个新问题,教师均需要从头到尾地讲解。所以教师教学行为的高明之处是不仅指导学生会计算不规则铁块的体积,更重要的一点是他通过课堂的引导行为,将数学的转化思想渗透在整个活动之中。从第一次讨论计算不规则的橡皮泥(转化成长方体),到第二次讨论计算不规则的铁块(放入水中),虽然转化的形式不同,前者是将不规则的橡皮泥转化为长方体,是借助其他物体的转化。但其中的本质特征教师是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这样,解同类的题目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法,各类孤立的知识点也就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结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数学思想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教师有这个意识,并有能力把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行为,学生则能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反之,教师没有这一意识,或者没有课堂具体的指导行为,那么学生也就只能用低层次的操作方法去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行为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

我们知道,影响学生的学了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外,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对未来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则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教学目标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具体目标中指出: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把《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需要通过教师每天开展的教学行为逐步地渗透,从而真正培养出具有自信心、意志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但是,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提问、一次对话、一场交流以及一个动作等,都会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种是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行为,另一种抑制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无论是教师在课堂有意识的实施,还是不经意的流露,都将对学生留下影响的痕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是可以经常看到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并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而是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之中。同时,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又是通过教师教学行为来带动、影响的,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和风细雨式的滋润,才能促使学生情感态度的茁壮成长。

上一篇:高三英语词汇复习方法的探究 下一篇:体育教师皮肤保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