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减负”后教学行为的思考

时间:2022-09-26 03:23:08

对“减负”后教学行为的思考

摘要:为了把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拯救出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玩耍时间,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减负”。 但“减负”不是随意减少教学时间,更不能成为个别教师负责任,降低教学要求的理由。而是要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教师们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改革,总结出在课内、课外有效可行的教学经验,严格控制作业量,精心安排,注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欢迎的作业。 关键词:小学生 “减负”

“学生减负”是近年来的一个长久的话题,而在闭幕不久的党的十政协会议中也是很多代表所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甚至有的城市还下达了最严减负令,而“减负”后学生怎样学,教师怎样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因材施教

我从事一线教育这么多年了,深知学生在智力、兴趣、爱好等先天因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孩子先天就具备科学家的素质,是搞科研的人才,这样的孩子思维严谨、做事认真、仔细,有着令人钦佩的钻劲和韧劲,并且还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冲力;有的孩子具有音乐天赋,爱唱、爱跳,乐于并善于表现自己,最盼望上的课是音乐课,他能很快地把老师所教的歌曲学会,并能唱的有模有样,她有自己珍藏的宝贝――歌词本。上面记录着很多歌词,翻开后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有的孩子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审美眼光,最爱上的课是“手工”、“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每每上这些课的时候,也是他最兴奋、最活跃的时候,他早早地就把活动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准备妥当,兴致盎然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什么剪纸、折纸、绘画、泥塑、简单的电路组装……,作品有模有样。

培养孩子就像培育幼苗,虽然他们自身具备某种优势,有较强的潜力等待开发,但他们还小,特别需要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一线教师去发现,小心地呵护这种品质而不去挫伤他,并且分阶段、有目标地培养才可能离他成才越来越近。孩子的成长就像鲜花的生长,完全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长的过程。而现行标准化的学校教育往往面临的问题是在“好心”、 “帮助”的旗号下把学生的灵感统一了起来,一起来学“语、数、英”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辛辛苦苦地做着不应该做的事。所以我经常反思:我是否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力学生?这样做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利还是弊端更大一些?我们教师只能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能规划、创造学生的发展。只有培养、呵护而不压制学生的灵感才能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说的:教育的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并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研究学问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养成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期的行为则会形成习惯,习惯则会决定人的品质,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阶段的关键时期,而小学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时期,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但是育人的担子不但不能减轻,而且要加重。我们小学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点滴做起,扎实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1、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任何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必定需要训练乃至强化,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才能熟练和养成。 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都为零,从一年级入学时就要进行指导。告诉学生讲卫生:不弄脏桌椅、墙面,不乱扔果皮纸屑,饭前便后洗手,有鼻涕用手纸,打喷嚏手来捂;懂礼貌:见人打招呼,眼睛看着别人说话,伙伴之间要友好,不打架不骂人;爱劳动:自觉做值日生,自己的东西能自己整理;有耐心:做事静心,有头有尾完成好一件事,事后整理、检查等等,这些良好的习惯培养都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抓起。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后可以使人终身受益。

2、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课堂学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听课时积极思考要一边听一边想并适当做些笔记;不懂多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发言,发言时声音响亮;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地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教学中要尽量做到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和时间,认真地倾听,适时的表扬,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发言氛围,要让他们说,大胆地说,即使说错了不要紧,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表扬他敢于说的精神,不要让学生觉得回答问题是种压力而不敢说,不肯说。

作业练习时要求学生做到: 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今日功课今日毕,作业不拖拉不抄袭;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楚,格式规范,卷面洁净;作业前看清楚题目要求,复习有关内容,作业后仔细检查;作业本发下后发现答错题自觉及时地订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长期目标,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孩子从小生长在蜜罐里,接受的完全是父母、长辈、亲朋好友的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挫折。连上学、放学的书包、行李都是由“六亲”包办收拾。因此,这些在爱河中泡大的“小皇帝”普遍出现生活无规律、行为霸道、不懂礼貌、丢三落四、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意志薄弱、孤僻胆小、个人卫生差、自理能力差等不良生活习惯,由此可见,当今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生的自信是在一次次成功与鼓励中逐步形成的,当这些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离开父母的包办,一切要从身边事做起、小事做起、就有点困难,作为教师就要耐心的给予指导,从简单做起,对学生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给以表杨,遇到困难,要给予指导,要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同时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难事变成易事,最终获得成功,增强信心。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个别学生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从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教会他们怎样去作,并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

无论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还是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导航灯!

上一篇:畅谈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策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