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

时间:2022-09-26 02:12:07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

摘要 :文章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学生基础差异大、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剧增与课时缩减矛盾突出、考核模式不科学等特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进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1)实施分类分层教学;(2)构建课程体系;(3)加强实践教学;(4)改革考核模式;(5)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师资队伍,为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和“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加剧了学生“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

1实施分类分层教学

1.1分类教学

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需求,实行分类教学。如我校把学生分为四大类:医学类、理工类、文科类、体育艺术类。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设置课程、制定教学大纲、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从宏观上解决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求。

1.2分层教学

高校应针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差异非常大的现象,采取分层教学。如我校在新生入学后对医学类、理工类、文科类学生进行分层考试,分为A、B两个层次,A班:考试成绩大于等于50分,B班:考试成绩小于50分。其中,考试成绩为60分及以上者,可以申请免修计算机基础课程,直接参加“1+1+X+Y”课程模式中后续课程“1+X+Y”的学习。体育艺术类按文科类B班实施教学。建议条件允许的学校分为三个层次教学。

通过分层,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在确保实现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合适的深度、广度、侧重点、教学方法等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得了、接受得好,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2构建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掌握计算机知识,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研究不同专业与计算机知识、应用技术的结合点,构建以应用为主线的动态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要和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

我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构建了“1+1+X+Y”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第一个“1”是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基础”,实行分类分层教学;第二个“1”是根据不同专业设置的另一门公共必修课,实行分类教学;“X”是学科选修课,“Y”是公共选修课。

2.1理工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方案

(1) 公共必修课。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

(2) 学科选修课。包括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用组网技术、Matlab等。

(3) 公共选修课。包括网页设计、常用工具软件介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自动化、Internet基础与应用等。

2.2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方案

(1) 公共必修课。包括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2) 学科选修课。包括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图像处理、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

(3) 公共选修课。包括网页设计、常用工具软件介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Internet基础与应用等。

2.3体育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方案

(1) 公共必修课。包括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2) 学科选修课。包括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图像处理、计算机音频编辑(面向音乐专业)等。

(3) 公共选修课。包括网页设计、常用工具软件介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自动化、Internet基础与应用等。

2.4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方案

(1) 公共必修课。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及应用。

(2) 学科选修课。包括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图像处理等。

(3) 公共选修课。包括网页设计、常用工具软件介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自动化、Internet基础与应用等。

3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机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1采用任务驱动法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主要让学生验证理论课所讲授的例子,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按照现成的实验步骤操作,就能完成任务了。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兴趣,甚至茫然不知所措。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强烈求知欲的 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充分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3.2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

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是为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有现成的实验步骤,应用性不强。综合性实验是针对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进行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由教师出题目或者学生自己确定题目,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完成的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类型,每门课程都要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题目和内容可以在课程授课初期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中注意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应用,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好基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一般安排在课程最后的6~8学时内完成,即可以在课内实验中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实验中完成,完成后学生上交作品以及详细实验报告和相关文档资料,作为考核的依据。实践表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3.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在不断增加,而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大量缩减课程学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解决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剧增的矛盾,高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应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上在线测试与讨论等课外活动。利用校园网络,学生可以下载和观看教师的教学课件、实验指导手册等,进行自学和强化训练,延伸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

4改革考核模式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模式,受传统考核方式、计算机等级证书热、理想考试系统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主要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课程成绩,上机实践成绩则以很小的比例折算成平时成绩,容易造成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实现以应用为主线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上机实践成绩,实施新的考核体系,即课程成绩=(作业+考勤)×10%+(上机实践+学习表现)×2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30%+期末考试成绩×40%。加大上机考核在全程考核中的比例,主要考核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平时完成实验任务的情况、综合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创新,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5探索和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师资队伍

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统筹规划,注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师除了具有教学、科研、教研等多方面的能力外,还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特别要熟悉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点。

5.1教授专业相对固定

首先,便于课程组教师深入学生所在院系,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熟悉计算机技术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前沿技术,精心设计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学生专业领域的实际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便于课程组教师共同研讨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案例,增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5.2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提倡计算机专业教师熟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的资源优势,把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最新流行开发技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继续修读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5.3基础教学与应用教学相结合

首先,积极争取应用专业教师参与和支持计算机基础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导向组织教学,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贴近专业。

其次,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深入各专业领域,专业课教学中大量涉及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学生将来在本专业领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高校在抓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同时,还要关注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协调好两者之间的配合与衔接,鼓励应用专业教师在专业课中积极开展计算机教学,让计算机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实现以应用为主线的培养目标。

6开展课外活动

当代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将计算机作为智能工具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为了营造人人学电脑用电脑的良好校园文化气氛,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特长,展示智慧和才能的舞台,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高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我校每年一届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比赛项目有文字录入、多媒体制作和网页设计。2002年首届参赛学生只有68人,2006年参赛学生增加到281人。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不断高涨,2008年新增加了一个比赛项目――Office综合应用,参赛学生也猛增到916人,极大地促进了良好学风校风建设。

7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众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全体大学生的95%以上,涉及的部门和专业繁多。每一个方案、每一项措施,都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才能得以实施。如课程设置,必须得到教务部门和相关专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纳入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分类分层教学,考核模式、考核体系的改革,将引发一系列的改革,必须经过教务部门批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要有政策支持,还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环境,得到网络和实验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开展课外活动,需要学生管理部门的支持和资助等。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要赢得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共同关注和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麦海娟. 对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分层次教学的探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1048-1050.

[2] 杨宪泽.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1015-1017.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23.

[4] 张晓慧,乔成立. 问题式教学法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探索,2008(11):81-82.

[5] 张银霞,曲伟建,邓文新.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8(11):61-62.

[6]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J]. 中国大学教学,2005(5):11-18.

上一篇:全球多媒体国际认证新标准 下一篇:“软件工程概论”教学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