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腧穴麻醉在肛肠病手术中的探讨

时间:2022-09-26 01:35:14

腰腧穴麻醉在肛肠病手术中的探讨

摘 要 目的:为顺利进行肛肠病手术,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的麻醉方法。方法:在肛肠病手术中运用腰腧穴麻醉910例。结果:麻醉有效率达98%,并可见其方法易于掌握,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结论:腰腧穴麻醉是进行肛肠科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肛肠病 手术 腰腧穴麻醉

AbstractObjective:To smoothly anorectal surgery,find a safe,effective and less toxic side effects of anesthesia.Methods: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09,in the use of Anus Operation 910 cases of spinal anesthesia acupoints.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was 98% anesthesia,method is easy to grasp,a high success rate,anesthetic effect,long duration of action,side effects.Conclusion:The lumbar acupoint Anorectal surgery anesthesia is an ideal method of anesthesia.

Key wordsAnorectal;surgery;lumbar acupoint;anesthesia

笔者于近10年的临床中,在门诊手术室,在无麻醉机的监护下,成功将腰腧穴麻醉运用于肛肠病手术910例中,收到满意效果,现分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0~2009年收治肛肠病患者910例,男530例,女380例;年龄18~75岁,平均44.5岁;其中三度环状混合痔340例,陈旧性肛裂84例,肛瘘310例,肛周脓肿103例,直肠息肉40例,尖锐湿疣33例。

部位的确定:首先,要找到腰腧穴,先得确定骶裂孔的部位,而骶裂孔的部位在寻找上有难易,主要由患者体格上的胖瘦而决定。临床上大致所见:体格偏瘦型的占40%,这类患者在正确的卧姿下,骶三角的标志即显而易见;体格中等者占45%,寻找此类患者的骶骨角和骶骨棘突稍难,根据笔者经验,借助右手拇指指甲(适当留长一点)触诊,找到骶裂孔的凹陷并不难;还有15%的患者体格偏胖,皮下脂肪厚,骶裂孔部位不易确定。从解剖的角度讲,骶骨角是确定骶骨裂孔的重要骨性标志,临床上笔者一般从三个角度来确定骶裂孔的位置:第一,从十二肋往下,确定第五腰椎与骶椎的连接处;第二,摸准第四骶椎的两个骶骨角的位置;第三,从尾骨尖向上4~6cm(人体骨骼的大小有差异)可扪及一裂性凹陷。由此三方面结合,互为参考,可大致找到骶裂孔的位置。

进针及注药:首先在骶裂孔部位常规消毒,范围包括周围半径10cm大小,然后用7#针头,5ml注射器吸取1%利多卡因2ml,在进针部位做皮丘,一边进针,一边注入少量药液,针尖穿至皮下,停止注药,直至针头穿透骶尾韧带,有一落空感而证明针尖已进入硬脊膜外腔,针尖仍继续慢慢进入,经过骶腔空间,当针尖达到骶管壁层,遇到阻力,犹如碰到石头样坚硬物,略为退针,并回抽注射器推杆时有很大阻力,无回血,证明是腔内有负压,这就是骶管的特点,拔掉注射器针管,保留针头,试验性的注入2ml空气,如果毫无阻力,也能证明腔内有负压,确定是硬脊膜外腔的把握更大,最后换上20ml注射器,准备将麻药注入。

进药步骤:找到骶裂孔,确定腰腧穴位置,在注入麻药期间与患者谈话,一则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二则了解患者的动态,当注入到一定的药量(大药10ml),时间在7~8分钟时,嘱患者配合,收缩,医生根据患者的收缩情况,了解麻醉效果的进度,这时的收缩功能明显下降,距口较近的皮肤,内外括约肌等已经有所松弛。当时间接近15分钟,20ml麻药注射完毕,收缩则基本无力,此时术者用两手扒时,毫无弹性,松软的像棉花一样,指诊时,直肠环也十分松弛,收缩感消失,为了验证麻醉效果充分、可靠,用针尖由口由近及远,呈放射状边移动边轻轻地扎,边扎边问,用有无疼痛和疼痛的轻重来确定麻醉效果及麻醉效果产生的范围,以利手术。由于患者取侧卧位和重力的作用,一般下方的麻醉效果(贴床的一面)总是先出现,或者下半边的效果好,上半边不好;可能由于针尖的角度偏差的原因,偶尔出现偏上方麻醉效果好而下方反而差一点的。有时候上下效果都来得慢一点,需要等待片刻,可能由于个体差异和解剖的原因。

进药时限:对910例肛肠病患者运用腰腧穴麻醉,尚无1例出现麻醉意外,成功的关键除了准确的定位和进针,以及药量的恰当,还有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控制进药的速度和时间,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因为注药过快,就可能产生麻醉平面过高,出现麻醉意外的可能就会增加。有经验的学者总结性的提出,在骶麻中,采用穿刺点“宁低勿高”,“宁直勿斜”,“宁浅勿深”;注药“宁少勿多”,“边推边抽”的原则[1],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借鉴。

麻醉效果判断标准:①显效:内外括约肌,尤其是直肠环松弛良好,手术范围无疼痛;②有效:术中出现局部或单侧部分地区疼痛,但症状轻微,可忍受,不影响手术的进行;③无效:松弛不完全或基本不松弛,疼痛明显,需加局麻完成手术。

结 果

麻醉效果统计:行腰腧穴麻醉910例中,874例显效,占约96%,22例有效,占约2.4%,无效14例,占约1.5%。

麻醉不良反应及后遗症:行腰腧穴麻醉后,45例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轻度药物反应,一般以谈话放松,抬高头部,饮水等处理即可,无需特殊处理;11例出现排尿困难,给予局部湿热敷,松解敷料,打开水龙头诱导排尿,针灸,或肌注新斯的明1支,均没作导尿术。多年随访,没发现有明显后遗症患者。

讨 论

腰腧穴麻醉是肛肠科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一般来说操作简单、安全、麻醉效果好等。但临床实践操作起来,仍会出现种种麻烦,仍须高度重视。

骶管麻醉和腰腧穴麻醉之争:临床有报道称腰腧穴麻醉其操作和骶管麻醉相似,属简易骶麻,操作方便,实际上这两种麻醉方法是绝然不同的。所谓骶管骶三角,是以现代解剖学基础的骨性标志而定位,腰腧穴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定位,它是人体督脉上的一个穴位,在骶三角内,实质上毫无差别和矛盾,以穴位定部位,仅仅是定位而矣,值得一提的是腰腧穴只是一个点(从几何学的角度讲),而骶管腔是一个空间,骶麻所指的范围大。有的学者认为穴位注射包括有针麻的作用,笔者认为有点牵强,因针麻一定要留针,一般取几个穴位,同时留针。临床中在骶裂孔的腰腧穴注药,使液在骶部硬脊膜外腔扩散,阻滞骶神经,使周围的神经传导中断,局部痛觉消失,从而达到完全无痛和括约肌充分松弛的麻醉效果[2]。

腰腧穴的准确定位和安全性:腰腧穴为督脉的穴位,其解剖标志是第4骶骨棘突,与左右两骶骨角构成的一个三角形内,相当于骶裂孔的位置,距尾骨尖4~6cm;由于蛛网膜下腔带止于第二骶椎,而骶骨角的间距为20±0.4mm,那么3、4骶椎的共同高度为40±0.8cm[3]。骶裂孔是第五骶椎没有愈合的裂缝,平均高度23.5~24mm[4],进针一般取骶裂孔中部,而不会在最上部(紧靠骶骨棘突处),那么,从骶裂孔中部到第二骶椎下缘(和三骶椎的交界处),有40±0.8±12mm,即至少有52~8约为44mm的高度。那么,临床上常用的6~7号针,一般为3.2cm,进针2~2.5cm,在正常情况下,即使零角度进针也不可能让针尖达到蛛网膜下腔,误使药液进入脑脊液,可见是安全的。

常用及剂量和维持时间:笔者用2%利多卡因20ml,有时根据病情略减,一般不选2种以上的药物配伍,认为越单纯越安全。临床上有用2%利多卡因10ml,加0.75%布比卡因5ml,注射用水5ml配成20ml剂量;也有用2%利多卡因15ml加注射用水5ml,使浓度略低等,这几种配药一般可使手术保障在1.5小时之内无痛,如果手术时间略长可在药物中加1~2滴肾上腺素。

总之,腰腧穴麻醉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麻醉效果好,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扬,周三羽,张威,等.骶管麻醉在肛肠科手术中的运用.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55):44.

2 黄乃健,主编.中国肛肠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85.

3 丁义山,王文富,张云鹏,等.骶管阻滞液量的研究.中国肛肠病杂志,1991,11(3):14.

4 张东铭,主编.肛肠外科解剖生理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

上一篇:综合干预措施对青少年正畸患者的影响 下一篇:3%碘酊治疗耳郭假囊肿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