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者的沉潜之作

时间:2022-09-26 01:20:33

近年来,儿童文学之于语文教学的意义,重新被凸显出来。孙建国的新著――《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出版),正是当下儿童文学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融合。

《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为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研究成果,被收入了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库。整部论著的理论框架以儿童文学视野为依托,紧密联系小学语文教学,探讨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的密切关系、语文教学中的儿童观、语文教学组织者的儿童文学学养等问题,实现了儿童文学对语文教学研究的一次较为成功的介入。

儿童文学有自身的理论言说空间,并与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美学形成交叉。从儿童文学的研究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层探触、融合,对于儿童文学教育而言,是具有实效性的。孙建国作为一个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跨界研究者,以交叉的视域,有机融合了上述学科的理论,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

该论著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时,追本溯源,从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入手,步步展开,直到当代的新课程标准,脉络清晰,渊源尽现。尤其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入手展开“弊病”的分析,是一种本源的探讨。语文教学不同历史时段呈现的现象,各种问题的症结,都源自于此,无论是片面追求工具性还是片面追求人文性,都将为实际语文教学带来偏颇;不能兼顾统一,弊病自然滋生。

心理学的介入给孙建国立论以科学根基。儿童文学是伴随“儿童”这个区别于“成人”的个体而从文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的理论有助于剖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曾经,发生认识论原理为儿童文学找到了接受之维三层次的根源,人类学的知识为儿童文学美学勾勒了儿童原始思维的面貌。论著中明确提出,“儿童的天性是快乐、自由、游戏”,语文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要发掘儿童的“灵性”,守护儿童身上“本能的缪斯”;提到儿童阅读接受行为的特殊性――“偏重直观感受,易于情感投入,善于模糊解读,拙于鉴别评价”。当我们对“儿童”这样的个体施以教育影响、文学影响时,心理学理论的介入就显得甚为可贵。

探讨儿童文学的相关问题,必然绕不开“儿童观”的问题。在儿童文学作品进入语文教学环境、承载教育使命时,儿童观的问题会凸显出来。该论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儿童观的生态意义”这一问题,直指语文教材编写中儿童观的缺失,冷静分析教材以成人的视角看待儿童,用名人、伟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的“成人本位的儿童观”,甚至是“名人本位的儿童观”;并发人深省地提出,“一味地让学习来侵略一切,同样还是传统成人本位对儿童藐视的产物”。在论者的剖析下,我们看到,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的确是混淆了“完美”、“理想化的人”与“真实”、“大多数的人”;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学熏陶的概念。在这种状态背后,我们看到了文学、儿童、儿童文学的集体缺席,看到了成人对儿童进行的文化控制与霸权。

应该说,近年来关于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论著为数不少。但很多时候,二者虽然共处一书,却是“同戏不同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自构成论著的一部分。这部《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则真正实现了针对语文教学主体的论述,儿童文学理论贯穿始终,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交相呼应。尤其是,著者以此为课题,牵头十个教学基地,联合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共同参与研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信息,也使论著获得了充分的实践指导意义。那些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调查,如同为语文教学把脉,屡屡切中要害:阅读教学中偏重认知教育,冰冷肢解作品,老师惯于“强势引导”,导致学生在所谓的“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课外阅读中,教师放任自流,学生阅读面狭小,与丰富的少儿出版物形成强烈反差;教师在教学上模式化、简单化,与儿童文学精神背道而驰……

应该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的确已经把住了语文教学缺失之脉,不少关于语文教学的论著也关注了相关问题,但遗憾的是,一到实际教学中,师生又被双双拽回了原貌。理论已经走向了前面,如何让它在实践中得到落实,是最为艰难的。在孙建国的著作中,我们可以读到针对每种语文教学内容的、具体的实践指导和教学范例。这源于课题组在教学第一线的砥砺与积累,也是这部著作最见效力的地方,它带给了我们一种践行的期待:让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理论真正地走进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落户、生根、枝繁叶茂。

上一篇:揭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作品 下一篇:哲贵:特异的小说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