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贝:关怀每一颗孤独的灵魂

时间:2022-04-24 03:19:14

在此之前,我从未读过鲍贝的作品。拿来一看,大感惊异,她的创作与我熟悉的领域相距甚远。我无异于闯入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有失语危险的领域。我平日留心较多的是社会历史内涵较为丰厚的、偏重于宏观性、史诗性的长篇作品,或那些指涉底层、历史、乡土、普通人命运悲欢的作品。但鲍贝与之皆不同。她的领域该怎么描绘呢?也许是:都市,而且是存身于都市里的某些畸零的、有闲的、有心灵创伤经历的女性和男性。例如长篇《伤口》《爱是独自缠绵》、中篇《松开》《我爱张曼玉》、短篇《空瓶子》等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描绘鲍贝:她是一位对身体和性别、和冷暖甚为敏感的,以都市女性或零余者为描写对象的,以体验为动力源的,进而书写深度隐秘的精神活动和心理冲突的“70后”作家。

的确,她的笔墨是比较大胆的,敢于撕开来写,有时直抵一个人隐私的最后角落。我看她的长篇《伤口》和《爱是独自缠绵》,里面的人物或有的隐痛,或有多角爱的困扰,含有很强的“小资”情调和女性意识。

鲍贝的小说,是属于“写自我”的一路。事实上,任何创作都离不开写自我或通过自我。但鲍贝的“自我”,虽不是只指作者自己一人,但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囿于狭窄的个人情感经验和内心活动,范围的确比较窄,不大向窗外的世界多看几眼。于是,她常常使用的是内心视角,基本不借助外在媒介,主要表达人物的感受,或者把作为打开人物的通道。她笔下大都是一些精神上处于极为孤单苦闷境遇的人。她写,不再是展示“性的苦闷”,或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痛苦,也不再是陈腐的道德如何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她的人物在性上其实是很随便的,性和爱可以分离,性是多元的,爱则很难说,似乎无法不因为“爱的缺席”而痛苦,找不到安顿心灵的位置。她的人物在陷入无聊和空虚的时候,身体就派上了用场,他们求助于身体,以释放烦恼。但身体不可能永远解决问题,到头来却是更大的空虚,比如《松开》。

鲍贝写的比较有意味的还属短篇《空瓶子》,有一点哲理,包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空瓶子》写了一个形单影只的男人陈先生,好像有好多朋友,其实没什么真正的朋友,他极度苦闷,空虚,于是泡酒吧,买洋酒,然后“存酒”,且必须存到最显眼处。存后群发信息要朋友们随意取用,于是得到了一大堆感谢。可是谁也没有动过他的酒。有天他很苦闷,把一瓶酒喝干了,非要把空瓶子存到酒柜里。结尾是“陈先生好久没有来了”。这篇作品写了人与人的隔膜,有一种荒原之感。

由鲍贝的小说,我想到了关怀人的问题。在当今,精神疾病日益增多,她的人物多是精神上的畸零者,如抑郁症患者、孤苦无依者,关怀他们,也自有意义。鲍贝的视角非常契合她个人的感觉,并赋予了她的个人经验,这是不错的。但我仍然觉得她笔下的世界太小了一点。当今中国的都市性正在成熟,生活和人物都是很丰富的,我不要求她写不熟悉的东西,但可以要求她写得更丰富、深厚一些。

上一篇:方格子:深切体恤女性的艰难 下一篇:从文学现象到作家作品――评周志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