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生命知道自己的方向

时间:2022-09-25 11:53:18

出生在笃信宗教的家庭,大学学习农业,因为几次激动人心的学生宗教集会,将自己的专业目标转而成为一个牧师;因为一次中国之行,改变了对真理和信仰的态度,开始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在大学研究院学习期间,与同学一起向学校行政部门请愿,自主开设了一个不需教师指导而又可以得到学分的研讨班;他不囿于任何宗教、学说,师从了一位教育哲学的伟大教师;他不曾进行条理分明的有意识抉择,仅遵循兴趣的指引,轻而易举地转到了儿童辅导专业,把自己的未来与临床心理学连在了一起。

毕业后,他一头扎进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确信自身的体验才是真正的试金石。他让经验之流带动自己朝向未来,进行自由的个人探索。他尽力为各种各样的人提供帮助,“儿童,少年,成年人;在教育、职业、个人和婚姻方面遇到难题的人;被分类为‘正常的’‘神经症的’‘精神病的’人;自愿来求助的人以及被人强迫送来的人;问题轻微的人以及深陷绝境、希望渺茫的人。”不知不觉竟然就过了33年,他自己都有些吃惊。

他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理解,写成文章。陆续发表之后,奇妙的景象出现了,心理学界出现了对阵的两派――他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他被著名大学直接聘请为心理学正教授,又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的观点引起的激烈反响令他吃惊,他不想与所有的人喋喋不休地论战,只想勇往直前。他与妻子在加勒比海找到了与外界隔绝的居处,画画,游泳,潜水,拍摄五彩缤纷的风景照片,摆脱别人的品评,摆脱专业上的期待,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沉思于自己正在做的实际工作。

他向着朦胧中的目标不断前行。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他的工作转向将其理论运用于推进地区与世界和平。在他离世前几天,荣幸地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评价自己:“我的人生在85岁时到达巅峰,这是我生命中最好的阶段,好得超越了我的想象和预期。”

他认为,成为自己,是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那些“成为自己”的人,内心最自由,也最健康,对社会最有奉献。这个观点,像当年雅典拉斐尔神庙门柱上的铭文一样,在人们的内心激起层层波澜,直入深处。 而他的人生,正是如此。

这个人叫卡尔・罗杰斯。

他在自己的经历和当事人的体验中发展出一种很基本的观点,任何人,“即使那些麻烦很大的人,行为上已经非常的人,情绪看起来极不正常的人” ,在他们身上也真实存在着建设性的、朝向自我实现的、朝向成熟成长的、朝向社会化发展的积极取向。就像一切有机体都有那种追求扩展、自主、独立、成熟的成长冲动一样。关键在于,有人能够按照他们的本来面目接纳他们的独立人格。个体越被充分地理解和接纳,就越容易摒弃那些他一直用来应付生活的假面具,就越容易朝着面向未来的方向改变。

生命知道自己的方向。

这本书,为那些“有智慧的普通人”而作。许多读过的人发现自己的心灵受到了震动,生活得到了滋养;许多人增加了自信,有勇气选择并实施个人的生活计划,致力于实现自己向往的个人理想。而对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父母、师长而言,他告诉你,如何理解和成全一个人的成长。

由此,我想起教育硕士罗老师谈起过的一件事。某高一新生的姑父是教育局领导,请了班主任罗老师和其他科任老师吃饭,千叮咛万嘱咐地要求管理严格点。作为年轻教师,罗老师不敢怠慢,给了他较其他同学更多一些的关怀。给他安排了成绩很好很努力的同桌,经常和他谈心,只要他出现什么问题,哪怕很小很细微,都会及时跟他说明白,指点他改正,还专门找了一些学习方法给他参考……第一学期,他成绩进步非常快,从入学时的50名以后,到进入前20名了。罗老师非常欣慰,放下心来。第二学期,罗老师发现有些不对。他上课不那么爱听讲了,谈了几次话,也是“嗯嗯”地应付。罗老师想只要成绩不跌就行。罗老师揣测这是骄傲了,让他受点挫折也好。罗老师正忙着上优质课比赛,也就冷落了这学生一段时间。后来,罗老师发现情况愈发糟糕。他不交作业,物理课看数学书,数学课看英语书,成绩直线落回了原位。罗老师找很多同学了解情况,发现这一切都与自己有关。“班主任对我时好时坏,成绩好了就表扬我,做错了事情就批评我,很烦,不想学了” 。罗老师想,这学生想要班主任的平等对待,下意识地就不再找他。可结果更糟,他专门在课堂上睡觉,甚至在宿舍睡觉不上课,而罗老师从这学生的好友那里好不容易得知,这就是做给班主任看的……有一天,正面冲突终于爆发了:“你这班主任变态的!干吗在我做得好的时候总是表扬我鼓励我,在我做错的时候总指出我错的地方,让我改正?你有病吗!”罗老师懵了,反应过来之后感觉很恼火,也大声吼了他……罗老师很沮丧很懊恼,好了就表扬,错了就指出,怎么就不对了?

罗老师的困扰也纠结了我很长时间。总有一些问题,与人讨论,未解,也没关键词可查,只好搁心里。某一天,遇见一本书,就是遇到一个前行的人,让我豁然明白。

罗杰斯说,有一种人际关系,他称为“助益性的人际关系”,具有促进成长的极大能量。这是一种真诚透明的接纳和共情理解,意味着愿意看到对方用自己的方式拥有自己的感受。

一对父母,看到别的孩子骑上自行车,不到20分钟就学会了,而自己的孩子,日复一日,扶着撑着,歪歪扭扭,没有进展,是否还能从心底里接纳这样一个“自己的孩子”?是否愿意和能够体验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也有类似的时刻,而与孩子有理解的共情?

只有不在意对方的状态、感受,无条件地认为他是一个具有自我价值的人,他个人的世界才会向你开放。反之,你面对的则是没有门的石头。

如果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了这样一种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成长的冲动从内外部的各种束缚中挣脱出来,孩子就会成为自发的学习者,更有独创性,更加自律,较少焦虑。

这种将对方视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尊重和欣赏,必须内外高度和谐,而不是表面上的一种态度,实际上在深层或无意识中却持有另一种态度。

有一个人陪伴你在黑暗、令人害怕的时刻,陪伴你在越来越能够自如承担的自我探求之路上,一道前行,是多么深刻的力量。脑海里忽地闪出一句话:远行我不怕,因为我心中有爱……

回头看罗老师的故事,一团乱麻抽出丝来,这个学生,多么希望老师正是陪伴他的同行人啊!但在老师的时冷时热、时而表扬时而批评中,学生渐渐“认清”,老师的关爱,有附加条件,是具有威胁性的评判与诊断。因此,他关上自己的门,层层防御。当老师来敲门的时候,他说,我没有门。学生在失望之余,建造了种种武器,对抗、挑衅。他用面具与世界交往,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到最深的缝隙。

老师只有以最透明的真诚,对学生不附加条件的尊重、悦纳,才能挽回此局面。

创造“助益性的人际关系”,比提供种种“优质教育资源”远为重要……

生活中,有多少人,特别是本应亲密的人之间,在心理关系上,相互消耗而不是陪伴……

以上所说,只是书中很小的一部分。

这本书就是卡尔・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别被他的副标题迷惑,这本书适合所有“有智慧的普通人”。

上一篇:心怀感恩 圆其梦想 下一篇:“误教”与“无教”